Skip to content
Main Menu
  • 最新消息
    • 所務公告
    • 學術活動
  • 關於本所
    • 本所特色
    • 歷史沿革
  • 師資介紹
    • 專任教師
    • 合聘教師
    • 兼任教師
    • 支援教師
  • 課程結構
    • 113-2臺文所課程
    • 既有課程
    • 本期課程
    • 博士班課程地圖
    • 碩士班課程地圖
  • 臺灣研究學程
    • 最新訊息
    • 學程介紹
    • 課程資訊
    • 申請辦法
    • 錄取名單
    • 核發證書
  • 臺灣文學研究雧刊
    • 當期內容
    • 各期內容
    • 關於期刊
    • 投稿說明
  • 系列活動
    • 學術演講座談
    • 川流駐校作家
    • 川流藝文季
    • 海外出訪與合作
    • 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會議
    • 歷年計畫網站
  • 學生園地
    • 入學方案
    • 碩士班修業規定
    • 博士班修業規定
    • 參與學術活動計點辦法
    • 下載專區
    • 電子報
    • 學生會
Top Menu
  • 首頁
  • 台大首頁
  • 部落格
  • Facebook
  • 中文
  • English
  • 首頁
  • 台大首頁
  • 部落格
  • Facebook
  • 中文
  • English

  • 最新消息
    • 所務公告
    • 學術活動
  • 關於本所
    • 本所特色
    • 歷史沿革
  • 師資介紹
    • 專任教師
    • 合聘教師
    • 兼任教師
    • 支援教師
  • 課程結構
    • 113-2臺文所課程
    • 既有課程
    • 本期課程
    • 博士班課程地圖
    • 碩士班課程地圖
  • 臺灣研究學程
    • 最新訊息
    • 學程介紹
    • 課程資訊
    • 申請辦法
    • 錄取名單
    • 核發證書
  • 臺灣文學研究雧刊
    • 當期內容
    • 各期內容
    • 關於期刊
    • 投稿說明
  • 系列活動
    • 學術演講座談
    • 川流駐校作家
    • 川流藝文季
    • 海外出訪與合作
    • 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會議
    • 歷年計畫網站
  • 學生園地
    • 入學方案
    • 碩士班修業規定
    • 博士班修業規定
    • 參與學術活動計點辦法
    • 下載專區
    • 電子報
    • 學生會

各期內容

  • Home
  • 各期內容
第三十二期

出刊日期:2024年8月

【一般論文】

篇名

作者

戰爭遺緒與創傷敘事:論海外華文女作家黃美之散文書寫的主體形構

羅詩雲

由街頭走向國際:臺灣文學刊物《陽光小集》中「菲華詩展」的意義與價值

侯建州

日常生活與普通人家:賴香吟白色恐怖作品的日常叛離與隱匿文本

李淑君、徐國明

【特稿】

篇名

作者

小吃攤的“小姐們”與醉仙閣的“先生們”──楊双子《臺灣漫遊錄》中的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

藤井省三

第三十一期

出刊日期:2024年2月

【一般論文】

篇名

作者

從葉珊的文學軌跡與轉折,觀察一九五〇—六〇年代臺灣「詩現代化」進程的問題

阮美慧

誰是簡文介?──從在日臺獨運動到日本大眾小說家

和泉司

做對與糾纏:《成為真正的人》與《亂步萬水千山》中原住民、同志、歷史的再想像

馬翊航

【特稿】

篇名

作者

雙重解殖與「臺灣味音樂」的形塑(IV)――臺語流行音樂之路(陳和平篇 下)

陳培豐

第三十期

出刊日期:2023年8月

【一般論文】

篇名

作者

記憶性文學史料──戰後臺灣「日治作家」的本土散文系譜生成及其歷史脈絡

李秉樞

重讀鍾理和〈假黎婆〉:一個關於翻譯與譯註的研究

陳榮彬

「文學」與「歷史」的對話之旅──重讀李喬《結義西來庵》

明田川聰士

【特稿】

篇名

作者

雙重解殖與「臺灣味音樂」的形塑(Ⅲ)──臺語流行音樂之路(陳和平篇 中)

陳培豐

第二十九期

出刊日期:2023年2月

【一般論文】

篇名

作者

自畫像:《理蕃の友》中原住民族菁英的自我形象及書寫

楊智景

龍瑛宗與新竹地區藝文人士的社群網絡研究

王惠珍

置疑的寫作者:論賴香吟《翻譯者》的「自反寫作」與失語困境

廖紹凱

第二十八期

出刊日期:2022年8月

【一般論文】

篇名

作者

星球性、反全球化、地方知識:臺灣原住民文學英譯與世界文學

陳榮彬

「支那認識」與臺灣日本語系文學:以呂赫若《清秋》為例

吳嘉浤

灣生作家的抒情詩畫──萬波教其人、作品以及時代

蕭亦翔

【特稿】

篇名

作者

雙重解殖與「臺灣味音樂」的形塑(ⅠⅠ)──臺語流行音樂之路(陳和平篇 上)

陳培豐

第二十七期

出刊日期:2022年2月

【一般論文】

篇名

作者

吳繼文酷兒小說中的性/別飄浪、家國想像與時間觀

曾秀萍

後新電影的混音景觀:《第四張畫》與《椰仔》的新移民二代家庭與族群關係

謝欣芩

回收羅漢腳:《大佛普拉斯》的酷兒華語語系未來主義

紀大偉

【特稿】

篇名

作者

雙重解殖與「臺灣味音樂」的形塑(Ⅰ)──臺語流行音樂之路(劉清池篇)

陳培豐

第二十六期

出刊日期:2021年8月

【臺灣酷兒文學與文化特輯】

弁  言

鄭芳婷

篇名

作者

非西方、亞洲或中美冷戰結構? 重置酷兒臺灣的戰(暫)時主體

劉  文

從「惡女」到「人妻」:陳雪作品中的酷兒反/返家

胡郁盈

酷兒化「檔案」:臺韓酷兒檔案庫與創作轉譯

陳佩甄

 

第二十五期

出刊日期:2021年2月

【一般論文】

篇名

作者

論王文興文學的現世性──以《家變》的族群書寫為考察中心

游勝冠

郭良蕙《臺北的女人》與1980年代的「臺北人」系譜

八木春奈

海外移民書寫中的外省認同:論蔣曉雲的《桃花井》

黃鈺婷

【特稿】

篇名

作者

性別越界在1950年代的華語語系臺灣:歷史案例與後殖民論述

姜學豪

【演講側記】

篇名

作者

邁向島嶼化的東亞:臺灣、濟州、沖繩與去殖民

主講/荊子馨

側記/廖紹凱

第二十四期

出刊日期:2020年8月

篇名作者
《半下流社會》、《藍與黑》的身體書寫與理想空間蔣興立
《西夏旅館》與臺灣人悖論:「成為不是臺灣人」與「成為臺灣人」林芳玫
  駱以軍《明朝》中的科幻敘事與美學想像黃宗潔
《廢墟臺灣》和《零地點》的書寫危機古芃
第二十三期

出刊日期:2020年2月

篇名作者
文學與文學史的斷裂與賡續――《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總序陳國球
劉以鬯主編《淺水灣》副刊時期臺港跨藝術互文現象分析:以秦松與蔡瑞月的稿件為例須文蔚
臺灣文學與香港因素:以1980 年代臺灣探親小說為例陳筱筠
北美臺灣文學研究的發展:以「台灣文學研究會」與《台灣文學英譯叢刊》為例張俐璇
第二十二期

出刊日期:2019年8月

篇名

作者

大眾文學之多層面向――以六○年代侯榕生香港發表作品為觀察對象

王鈺婷

女女同盟:《失聲畫眉》的情欲再現與性別政治

曾秀萍

儀式象徵與文學再現――試探劉梓潔〈父後七日〉之書寫療癒性

李癸雲

1930年代植民地台湾の「癩文學」を読む――雑誌『萬壽果』における本島人の作品を中心に

星名宏修

第二十一期

篇名

作者

「眾聲喧嘩」還是「眾生宣華」?――《最後的女王》與華語語系研究

林芳玫

戰後東亞現代詩的視野:以陳千武、高橋喜久晴、金光林為中心

金尚浩

在自由的異國思索臺灣: 楊逵赴美交流活動與言論研究

周馥儀

當資本主義邂逅臺灣女人――從階級視角反思當代臺灣小說中的「女性」主題

林運鴻

血與字―美援至解嚴期間臺灣小說中的「漢學家之戀」

楊 婕

第二十期

篇名

作者

譯經與語言學:巴克禮台語《聖經》的語法問題

林香薇

試論基隆地區「出米洞」型傳說之歷史記憶

鄧郁生

北京時期的張我軍:被文化與政治夾擊的主體性

山口守

帝國邊界的民俗書寫:戰爭期在台日人的主體性危機

張文薰

第十九期

篇名

作者

層累造成的歷史記憶――「蔴荳王爺易狩他鄉」傳說之探討

謝貴文

人犧解災厄,水利展新貌――內湖十四份陂、左營阿彌陀埤、鼓山內惟埤的人犧傳說研究

彭衍綸

再論後遺民

蔡建鑫

後冷戰時代「和解」與民族主義的糾葛――閱讀《色,戒》和《南京!南京!》

白池雲

第十八期

篇名

作者

異方言「同構詞」對方言本字研究的啟發

楊秀芳

馬來西亞臺灣中文書籍與臺灣文化知識的傳播――以大眾書局為研究個案(1984-2014)

廖冰凌

臺灣理論與知識生產:以一九九○年代臺灣後殖民與酷兒論述為分析對象

劉亮雅

薪傳、文創、現代化:談《陣頭》中的電音三太子奇觀

廖勇超

第十七期

篇名

作者

清代南鯤鯓廟興盛原因之探討――以民間傳說為主要分析對象

謝貴文

恰早新聞有講起,為著愛情歸陰司――探討《臺灣日日新報》對殉情報導所展現的愛情論述

張志樺

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軌跡:黃天海與《明日》雜誌

陳偉智

施叔青《三世人》中的殖民現代性與認同問題

劉亮雅

氣的建構和氣的發放、氣的實踐美學:詩行的內在形狀,白話的 變化、情弦情絮音樂的構築

葉維廉

第十六期

篇名

作者

海峽兩岸閩南語歌仔冊的漢字比較

林香薇

1940-60 年代上海與香港都市傳奇小說跨區域傳播現象論――以易金的小說創作與企畫編輯為例

須文蔚

翁智琦

顏訥

知識傳播與小說倫理――以《零地點》為發端的討論

蔡建鑫

冷戰與戒嚴體制下的美學品味――論吳魯芹散文及其典律化問題

陳建忠

語言與風格的自覺――也斯(梁秉鈞)

葉維廉

第十五期

篇名

作者

傳媒時代的臺灣古典詩壇――日治時期「全臺詩社聯吟大會」的社群文化與文學傳播

吳毓琪

從「常夏」到「四季」――日治時期在臺俳人眼中的季節感與生活寫實(1895-1936)

顏杏如

「新體制」下的社會/自我凝視――濱田隼雄〈甘井君的私小說〉的脈絡性閱讀

陳允元

新批評與現代詩:以顏元叔為聚焦

林巾力

第十四期

篇名

作者

清末日治臺灣民間鸞賦的敘事聲口:以〈分曲直賦〉(以題為韻) 與《西遊記》的互文性探討為中心

梁淑媛

寫實敘事的意識形態與市場機制的再現:論宋澤萊、林雙不的農民小說及其政治轉向

謝世宗

絕爽及其不滿:當代詩中的身體與色情書寫

楊小濱

神遊電音:第三空間與電音三太子的文化想像

廖勇超

第十三期

篇名

作者

後移民時間/地理政治學:溥心畬臺灣風物之文化敘事

鄭文惠

「彈子王」與「大頭春」:臺灣少年小說的「野孩子」論述與青少年主體形構

吳玫瑛

高雄半屏山形成傳說的流傳再議

彭衍倫

在西方與東亞間擺盪――世紀之交臺灣推理文學場域的重構

陳國偉

第十二期

篇名

作者

《臺灣新民報》向右轉:賴慶與新民報日刊初期摩登化的文藝欄

柳書琴

臺灣現代小說中的男性意識

柯慶明

周藍萍與〈綠島小夜曲〉傳奇

沈 冬

(De) touring from Paris to kyoto: Intertextual Rupture, Historical Specter in Gail Scott’s My Paris and Zhu Tian-xin’s The Ancient Capital

傅友祥

A Study of Taiwanese Suffixed Words with Syllable-final Stops

林秉宥

第十一期

篇名

作者

帝國讀者對被殖民者文學的閱讀與想像:以同人雜誌《文藝首都》為例

王惠珍

性、啟蒙與歷史債務:李永平《大河盡頭》的創傷和敘事

高嘉謙

戰後臺灣小說中「將軍書寫」初探

陳榮彬

《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語言美學初探

楊秀芳

第十期

篇名

作者

從「日常生活」到「興亞聖戰」:吳漫沙通俗小說的身體消費、地誌書寫與東亞想像

黃美娥

傾聽神諭:臺灣「宣化」鸞賦的倫理向度探析

梁淑媛

島田的孩子?東亞的萬次郎?――臺灣當代推理小說中的島田莊司系譜

陳國偉

論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底」字的語法功能與修辭效果

楊晉綺

論金門閩南語親屬稱謂詞前綴an35 的來源及相關問題

譚家麒

吳瑞文

第九期

篇名

作者

From Different Shore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Historical Writings on Taiwa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張隆志

帝國底下的兩個「南方」:從西川滿與龍瑛宗的詩作看起

林巾力

殖民地文學的傷痕――論龍瑛宗《蓮霧的庭院》的禁刊問題

王惠珍

臺靜農先生詩作中的兩岸經驗

柯慶明

「文化清潔運動」與五○年代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一個詮釋架構的反思

蕭義玲

第八期

篇名

作者

「文明」的磋商:1930 年代臺灣長篇通俗小說――以徐坤泉、林煇焜作品為例

林姵吟

「故鄉」:記往與想像的敘事學――論張文環文學之梅山地區書寫

張文薰

被動員的「鄉土藝術」:黃得時與太平洋戰爭期的布袋戲改造

石婉舜

有國無家的地理想像:戰後初期臺灣小學地理教育中的家鄉與異鄉、我族與他者

張必瑜

「頑童」與「完人」:《魯冰花》與《阿輝的心》中的男童形構

吳玫瑛

越南、臺灣、法國――尹玲的人生行旅、文學創作與主體追尋

洪淑苓

第七期

篇名

作者

翻譯:神思的機遇

葉維廉

日治時期瀛社詩人王少濤的書畫活動與藝術探析

余美玲

比較南社與瀛社面對新、舊文化交鋒的抉擇與取向――兼論謝雪漁對自我認同鏡像的建構

吳毓琪

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

梅家玲

洪醒夫小說中的戲劇模式與象徵子題――一個敘事學的分析

謝世宗

第六期

篇名

作者

異夢為何同床?:中文現代詩中現代主義詩學與國族再造的糾結

廖咸浩

抒情與背叛:胡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

王德威

《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的現代主義特色

郭玉雯

閱讀影像――論電影《半生緣》的影像美學

洪英雪

論閩南語的〔X khuã5 bãi6 le0〕

林英津

吳瑞文

臺北市公共地區三十年來語言使用的變遷――比較分析1978及2008的語言調查

陳淑娟

第五期

篇名

作者

二十世紀初期的「西洋」:《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通俗小說中的文化地景、敘事倫理與知識想像

黃美娥

試談幾個研究「東亞現代主義文學」的新框架――以臺灣為例

張誦聖

「定向疊景」時期的爆發能量――早期葉維廉詩的突破與困境

翁文嫻

獻給永恆女神的禱詞――從七等生《譚狼的書信》論藝術實踐與自我完成

蕭義玲

高雄半屏山形成傳說探源

彭衍綸

臺灣閩南語本字考證三則

吳瑞文

《荔鏡記》指示詞的語法、語義特點

陳麗雪

第四期

篇名

作者

殖民與遺民的對視:洪棄生與王松的棄地書寫

高嘉謙

張愛玲〈色,戒〉探析――兼及相關之歷史記載與李安的改編電影

郭玉雯

臺灣民間歌謠中的「媳婦」論述

洪淑苓

吳新榮之左翼意識――關於「吳新榮舊藏雜誌拔粹集(合訂本)」之考察

河原功

第三期

篇名

作者

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江文也的音樂與詩歌

王德威

臺灣文學的邊緣戰鬥:跨域左翼文學運動中的旅日作家

柳書琴

《狼》、《鐵漿》、《破曉時分》中的人物與朱西甯之離散情結探析

侯如綺

白先勇小說與紅樓夢

郭玉雯

臺灣女詩人的童話論述

洪淑苓

從音字脫節看語詞的變化──以「南洋鯽仔」「胳下空」為例

楊秀芳

第二期

篇名

作者

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

黃美娥

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

張隆志

清末百科全書中的醫學論述

張哲嘉

孩童,還是青年?――葉聖陶教育小說與二○年代青春/啟蒙論述的折變

梅家玲

戰後初期臺灣之臺灣研究的展開:一個歷史斷裂中的延續

黃英哲

臺灣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兩種文化錯位的現代詩

葉維廉

文學的見證──對真實的追求

高行健

在日本出版的臺灣文學目錄

赤松美和子

創刊號
篇名作者
比較文學與臺灣文學葉維廉
臺灣「現代主義」小說序論柯慶明
夏濟安、《文學雜誌》與臺灣大學──兼論臺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與「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梅家玲
1930年代臺灣文藝界發言權的爭奪——《福爾摩沙》再定位張文薰
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郭玉雯
鄉野傳奇與道德理想主義——黃春明與張煒的鄉土小說比較研究陳建忠
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臺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何寄澎

臺灣文學研究所創設於2004年,為本校唯一以本土文學、文化為教學研究領域之單位,目前聘有專任教師七名,兼任教師兩名,專長涵蓋臺灣與中國近現代文學、臺灣當代文學、臺灣古典文學、臺灣通俗文學與文化、日本近代文學、城市文學與文化研究、文學與美學理論、語言學與閩南語研究、性別研究、民間文學與文化等,目前教師之學術專長已大致籠括臺灣文學研究之各重要領域。未來將以現有師資與課程為基礎,結合校內外各種資源,增聘講座教授、兼任教授,舉辦各類國內外學術活動,以期延伸更深、更廣的臺灣文學研究視野。

聯絡我們

本網站著作權屬於臺灣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使用規則

電話:886-2-33664781
傳真:886-2-33664778
E-Mail:ntugitl@ntu.edu.tw

趙小姐:yhchao@ntu.edu.tw(33669560)

葉小姐:julianyeh@ntu.edu.tw(33664780)
地址:10617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留言表單:請點擊進入表單留言

圖片攝影者:感謝 謝景融先生提供

網站建置:宇翼設計

Copyright © 2021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ll rights reserved.
Education Mind by Axle Themes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