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陳又津(知名作家)
主持:鄭芳婷(臺大臺文所副教授)
時間:2022年12月19日(一)下午12:00-14:00
地點:線上舉行

撰稿人:蔡易澄(臺大臺文所博士生)

作品橫跨新住民、台灣歷史、數位世代等多樣議題的陳又津,甫於去年六月推出新作《我有結婚病》,鎖定當代女性議題,交織出九篇不同的短篇小說。本所特邀陳又津老師,以視訊講座的方式,分享其新作背後的創作秘辛,以及其如何看待小說創作一事。

陳又津首先提到,其實《我有結婚病》一開始並不是單純鎖定在當代女子群像。一開始,她打算將這十年來所創作的短篇小說集結出版。但作為一本書,還是必須要有集中的焦點,故刪去了將近一半的篇幅,並另外新寫幾篇作品。也特別因為在異地駐村、念書的經驗,小說也橫跨了國籍身分,主題上隱然從原本的「結婚病」跨越到「美國病」。而《我有結婚病》也是她個人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如何在有限的篇幅裡,快速講完自己想說的事,便成了小說家的挑戰。但同時,在數位時代快速的步調裡,短篇小說或許也是很好的溝通方式。對她而言,寫長篇小說猶如追一整部連續劇,需要跟筆下的角色相處很長一段時間,觀眾會對角色也比較有印象。但短篇小說較為近似看一部電影,不見得會記住電影中的角色,而是對導演、演員以及電影表現手法較為有印象。而《我有結婚病》描繪了不同的婚姻狀況,但她更想深入探討女性個人的成長史,而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戀愛、婚姻關係。是而,《我有結婚病》中並非全部的故事都關於婚姻,也有討論手足、親子等不同關係,不全然只是異性戀男女的戀愛故事。

陳又津擔任記者多年,對於虛構與非虛構的界線非常清楚。非虛構有一套非常清楚的倫理規範,要求筆下所寫的一切為真,不可有任何混淆不清楚的曖昧空間。除了要與受訪者來回確認原意,還要考量受訪者所說的有幾分可信度,以保護雙方的權益。但對寫作者來說,採訪了這麼多人的故事,總有那麼一兩個相互呼應,讓人想將之融合,寫出另一篇新的故事。這時,虛構就有其介入的空間,能讓故事變得更加完整,並且表現出創作者的觀點。而虛構同時架構了某種認知框架。比方說谷崎潤一郎的《春琴抄》,就建立了一種常人無法想像的愛情關係。它提供了一種框架,邀請讀者一起進入那個世界,並在其中探索各種可能。

陳又津也提到,不論在虛構與非虛構的作品中,讀者都應該注意到,一切讓人感受真實的片段,都是經由作者剪裁而來的。那些可能為真,但並不是全貌。她自己會更在乎的是,那些沒有說出口的、沒有被寫出來的,才可能是真正有趣的地方。

最後,陳又津回到結婚病的課題,當代人對戀愛、婚姻各有其焦慮之處,社會賦予了各種性別、階級、國族等不同框架與想像。但真正最重要的,其實是應該學會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需要些什麼。結婚這種病,多認識自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