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鄭清鴻(前衛出版社主編 )
主持:楊雅儒(臺大臺文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2年04月11日(一)上午10:20-12:30
地點:臺大臺文所會議室

撰稿人:韓承澍(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楊雅儒主持

鄭清鴻主講

青年主編與老牌前衛:

臺文/臺派的出版論述與想像

已有40年歷史,作為「台灣智識總舖、本土最後基地」老牌台派出版社,在2013年林文欽社長邀來甫從師大台文系碩班畢業的鄭清鴻擔任主編,9年來老台派與年輕台派的合作擦出了什麼樣的火花?為前衛帶來怎樣的改變?而鄭主編的的主編生涯可以給對出版業有興趣的台文所學生們哪些啟示?楊雅儒老師特地邀請鄭清鴻主編蒞臨所上演講,為我們一一解答以上問題。

主編首先分享自身的求學歷程,大學畢業於全台第一間以培育本土語言師資為目標的台中教育大學台語系,由於系上老師們都非常關注台灣本土語言和文化傳承,因此上課都使用台語,在當年是非常前衛的創舉。而在系上,主任也會要求學生都要說母語,讓大家都找回了講母語的舌頭。而在台文系所剛成立的頭幾年,台灣社會對於台文系作為傳承台灣語言、文化、文學、歷史的角色有相當程度期待,因此主編也認為自己需要更豐厚的學術訓練才足以回應這樣的期待及培養應用的能力,因此決定再繼續攻讀師大台文系碩士班――因為師大台文系算是最能銜接中教大台語系的研究所。

而在研究所階段,所上同學普遍有未來就業的焦慮因而組了跨校讀書會,也到社區大學開課,同時也和台教會合作開設專欄。主編分享其碩論《被噤聲的台灣意識:台語文學的發展、史論建構與民族想像》處理本土語文學被學院忽視、不在主流台灣文學史視野中的問題。因此畢業後進入了前衛這樣風格的出版社算是相當學以致用。雖然主編一進入業界就身處「出版寒冬」,紙本書市場大幅衰退,不過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多種文化內容產業仍很依賴紙本出版作為策展、轉譯的基礎,同時在這種媒介革命下也需要有新的突圍方式。主編和台文館合作的「拾藏」系列就是一個嘗試。

台文系畢業後如何進入出版業呢?鄭主編自認面對此問題時都會陷入長考,因為主編因緣際會進入前衛,其實是透過在前衛打工的學妹介紹,在論文完成後隨即到職。被問到對前衛的想法是什麼?主編其實有些疑惑為何連台文系畢業生都很少接觸前衛的出版品?其中一個原因恐怕是設計。例如舊版logo上的slogan「台灣智識總舖、本土最後基地」的確是前衛出版的核心定位,但在設計上已不符現代設計上的UI需求。並以此說明他對舊logo的看法很像是年輕台派對老牌前衛的微妙疏離感。

接下來主編回顧林文欽社長創立前衛出版的歷史。林社長一開始就設定要創立有反抗、戰鬥意識的品牌,而在文化大學就讀時期思考未來想進入出版業,卻感慨當時的本土作家難以出頭,因此希望有一個讓本土作家出版的基地。1982年的時空背景是解嚴前,警總、審查制度都還存在,本土意識強的作家只能在雜誌打游擊戰,社長便希望能以出版社的後盾支持這些作家;其次是林社長深感台灣人經歷戒嚴、在智識上被壓抑太久因此有素養不足的普遍現象。這樣的想望也反映在出版品的系列名稱上。前衛對「提升台灣人民素養」、「解放台灣人民智識」的目標實際是先於其台獨理想。

前衛創立時因而承接了台灣本土意識的萌發,又把海外台灣學知識嫁接回來,早期在台灣不能公開出版的台灣研究成果、反對運動能量便往前衛傾瀉,成為反對國民黨運動大本營。前衛(avant)來自法文,反映林社長的左翼立場,主編也分享林社長的期待:前衛要作台灣的「公共財」,但這樣偉大的理想在當今的出版環境實則難以維持。其中一個原因是今日各出版社的總編輯、主編個人色彩濃厚,很容易因主事者換人,整個品牌就因此瓦解。

前衛在草創時期建構起的作家陣營包括林社長的大學同學、雲林同鄉作家、在接辦如《台灣文藝》等刊物後聯繫上的日治文學傳統與跨語世代作家,以及如《台灣新文化》的政論、社運作家群。特別是在經歷鄉土文學論戰、台灣意識論戰以後,以宋澤萊為代表的作家們開始思考怎樣的台灣文學才是最無可替代的?因而投入以寫實主義美學為主的台語文學。長期處於邊緣位置的母語文學使其一誕生就具有強烈的戰鬥性格,而同樣戰鬥路線的前衛也順勢接上了這條脈絡。也因為前衛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因此面對各家出版社都有台灣相關議題出版品的同時,前衛除了是台語文學最重要出版社外,也堅持最剛性、基進的議題,因此培養了極度忠誠的讀者社群。

接著主編深入前衛的台派論述核心:台灣意識的培養。為什麼其他國家不需要倡導「〇〇意識」?要作台灣人需要有什麼樣的認識?自然台灣人面對國民黨帶來的封建、中國因素荼毒太久,要擺脫這些落後思想的壓抑需要的就是人文思考,而人文思考的批判、進步路線最終就會導向「成為台灣人」:思想的進步和台灣意識的養成是同步進行的。主編也引用史明歐吉桑:「先作一個好的人,再成為台灣人。」這樣的思考為何重要?因為有時候台灣人認同也是會和其他價值產生矛盾,例如面對移工議題、同志議題和勞資衝突時,就彰顯出只有台灣認同是不夠的,當個好的台灣人更為重要。

首次以台灣為名的文選是出自哪間出版社呢?當然是前衛。1982年台灣詩選、散文選、小說選是一大創舉,但出了幾年後由於社長認為無法接上寫實主義傳統,也無法回應更基進的社會政治訴求就停辦,此後的文學出版就以台語文學為主。不過其他的系列則更加蓬勃,包括大量流入台灣的美國「台灣出版社」出版品以及二二八事件相關研究等等。

前衛接下來要做什麼?由於反對運動要反對的對象已經不同,作家們的歧見也顯現出來因而有些作家轉向其他出版社。而留下來的作家諸如宋澤萊等持續努力的台語文學還是得以邊緣戰鬥姿態創作,這需要年輕世代的讀者和創作者一起投入,努力接上世代間的斷層。再者,台灣知識成為顯學後大家都在閱讀台灣,但讀完之後我們要往哪裡去?主編認為應該要去回應更現實的、當下的種種問題。例如今日社會在討論台獨時已經沒有禁忌,但討論時也須更加細緻,在堅持台獨的同時還有很多內部問題是需要解決的,此前提下前衛在持續堅持台灣意識的同時也必須處理更多社會面的問題。

在問答環節,雅儒老師也分享了自身學習歷程當中和前衛的淵源,以及對台語文學議題的思考。同學也請教主編對於出版業實務上的一些問題,例如跨平台經營的可能,以及在分眾市場下如何增加產值。主編認為小型出版社在大型出版集團的折扣戰之下生存相當困難,但經營好自己的讀者社群是一個方向。主編也分享了也以「台北大空襲」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為例說明從事轉譯對紙本出版品行銷的影響,以及從事轉譯時要注意的重點。尤其學院內的知識如何走出去?如何應用在策展上?是台文系所畢業生需要培養的能力,以此期許來總結本次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