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在一九〇七年發表的《摩羅詩力說》探討浪漫詩人對革命的作用,文中引述波蘭作家亨利克·顯克微支(1846-1916)《你往何處去》的名場面——為了公主莉吉亞而在民眾面前與猛牛格鬥的勇士,並將英國浪漫詩人如拜倫和珀西·比希·雪萊比作這位勇士,反觀中國卻沒有這樣的詩人,是以中國沒有希望。十幾年後,當魯迅看到愛羅先珂被驅逐的報道時,想必也聯想到勇士與勇士格鬥的名場面。魯迅讀完愛羅先珂的《天明前之歌》後,對當中的內容雖感到失望,書中兩張愛羅先珂的畫像卻又重新點燃魯迅的希望——一張黑白照片中愛羅先珂低頭彈奏吉他,另一張則是中村彝繪製的「愛羅先珂氏之像」,兩者相加與英國畫家沃茨(1817-1904)的畫作《希望》如出一轍。畫中,金髮女詩人坐在地球上,雙眼矇上白布——正是魯迅思想中「希望」與「失望」並存的具象化,也是魯迅理想中的詩人形象。藤井老師認為,這兩張與《希望》有許多相似處的愛羅先珂像,便是魯迅儘管對《天命前之歌》內容失望,卻仍舊翻譯愛羅先珂著作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