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0 月 25 日2022 年 10 月 25 日 NTUGITL 主講:祝平次(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主持:張文薰(臺大臺文所副教授兼所長)、張俐璇(臺大臺文所副教授) 時間:2022年10月18日(二)下午15:30-17:20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 撰稿人:蔡易澄(臺大臺文所博士生) 2022.10.18 舊的不必去,新的必須來 作為人文研究方法的數位工具 什麼是「數位人文」?想來這是多數人文科系學生,在初接觸到這一觀念時都會有的疑問。它在概念或領域上有乃修特別之處呢?又能做到傳統人文學哪些做不了的研究?本次演講邀請到祝平次老師,一同來了解什麼是數位人文吧! 一言以蔽之,所謂數位人文,就是以數位工具,來進行人文學的研究。「數位」在研究領域中,主要仍扮演著方法,亦即研究者用來找到研究結果的工具而已。這意味著,研究者本身還是需要良好的學養,才能夠發展出創新以及嚴謹的研究。因為人文學是建構在對文本的詮釋上,但電腦無法做到意義的理解,只能跑出形式上的答案,後續仍需有研究者的判讀才行。不過,數位工具的引入,確實能做到過往研究沒辦法做到的事。 既有的人文論述裡,經常受限於方法,容易被批判不夠客觀。舉例來說,若論述一篇文章受另一篇文章給影響,通常會被質疑這個評斷是否只是研究者個人的主觀認定。但有了數位人文工具,可以通過比對詞或是文風分析,得出一個具體的數值。這樣的結果同時也是其他研究者能通過一樣的方法得出來,使自己的研究能重複得到應證,大大提升了研究的可信度。 數位人文研究也因為能計算大量資料,做到過往研究需要花數十人才能做到的,或是根本做不了的題目。舉例來說,如果要研究某個字詞,或是某個概念在歷史上的轉變,因為涉及的時間長,又有大量不同的文獻,過往就算有人想過類似的問題,但也礙於資料龐大而無法處理。不過,只要透過電腦比對,就能很快速地找出自己需要的關鍵詞,並可藉由其他工具比對,初步整理出概略的輪廓,再由研究者進行深入的解讀。 當然,數位研究有時也能開創一些新的想法。有時,會跑出一些不在自己預期中的結果,能夠促使研究者進一步追問,或是產生一些新的想法。比如在數位人文研究中,能夠分析人物的社會網路,或許就會看到以前從沒想過的關係。或者也能結合GIS地理信息系統,觀察人物在地理空間上的流動,進而思考地域與人之間的各種可能性。或者是統計一篇小說裡面,最常出現的是什麼字詞,進而脈絡性地思考背後的原因。 而數位人文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資料庫的使用。資料庫本身,就是將資料經過初步的整理與結構化。各種資料庫會因應資料的性質、使用者的需求,產生不同的分類項目。儘管建置資料庫需要花費龐大的時間與精神,但祝平次老師鼓勵大家,若是自己的研究有需求,可以投注精神在建置小型的資料庫,這同時便於研究者自身去思考這些資料的特性,對進一步的分析是很有幫助的。 本次演講,祝平次老師為我們展現了數位工具應用在人文研究上的可能性,讓更多新的研究思路,隨著新工具,一同被打開來。對於這些工具該如何使用的讀者們,也可發揮數位時代的精神,在Youtube上面就能找到祝平次老師詳細的教學影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