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廖玉蕙(北教大語文與創作學系退休教授)
主持:楊雅儒(臺大臺文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2年04月26日(二)下午13:20-15:20
地點:臺大新生教學館404教室(改為webex線上舉行)

撰稿人:曾士銘(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2022.04.26

經典與歷史如何接軌現代?——以小說、戲曲為例

主講:廖玉蕙

主持:楊雅儒

古典如何新編,而且是得以既承繼古典菁萃,又轉出現代視野?楊雅儒教授特邀身兼學者、教育家與創作者的廖玉蕙來與「臺灣文學的古典新編」的修課同學,分享關於近年來她所致力鑽探的「經典文學」轉譯系列。

廖玉蕙教授首先提到「普及」與「再創」的重要性。由於學術工作多半是研究者個人學思的寂寞行旅,而當研究成果進入課堂,多半也僅侷限在教師與同學之間。於是,廖玉蕙教授認為應將這些從經典、歷史所萃取之精華轉成得以與大眾共鳴的文字,使其進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由此,廖玉蕙教授與五南出版社合作推出一套七冊的《廖玉蕙老師的經典文學》(2013),並廣邀各方的文學專業工作者一同加入書寫行列。廖教授分享道,作為總策劃者的她除了要統整整體套書的概念架構,也得維持每一篇文章的正確度與流暢感;而這些文字工作者許多曾是她的學生,因此在無數次開會中,常常是一來一往針對觀點呈現、行文鋪排等等的意見交鋒。

經過這幾年的實作演練,廖玉蕙教授更進一步思索「經典/現代」的接軌如何可能,比如「用現代語彙摹寫遠古情境」與「用遠古情境鑑照今之現實」。前者或可以魯迅《故事新編》為例,如在〈奔月〉和〈理水〉的短篇小說創作裡,魯迅不但放入近代歷史學者的考據,更「添枝加葉」以超譯古典行文,使得扁平人物呈現出立體的心理動機。後者則如中學教科書的吳敬梓〈王冕的少年時代〉所蘊藏的「人生佈局」,廖玉蕙教授指出吳敬梓以巧妙的文學技巧潤澤人物與故事,一方面凸顯出王母成熟又富蘊情感的溝通技巧(比方說再開口勸說王冕之前先是替他「理理衣服」);另一方面則導引出王冕凝視現狀困境(喪父、清貧又失學)之後,致力創發自身潛能的奮鬥精神。

在「經典/現代」之間,「奇幻、志怪」的故事往往能跨越時空鴻溝而更觸動人心。廖玉蕙教授以自身生命故事為例,提到年少時在一個午後偶《宣室志》的〈李徵〉,而其中那難以融入人群的「桀傲靈魂」彷彿正說中她的心事。廖教授自承過往在求學期間經常是個「傲嬌少女」而自恃如獅般獨行在各種場合。直到一次宴席,屈萬里先生對於當時的廖教授給予「最聰明」的肯定,她也因此從中感到一股堅強的力量。

此外,傳統故事在時代推衍之中本就依隨不同的「當代思維」而持續變造。舉例來說,在林語堂《中國傳奇小說》對宋話本〈碾玉觀音〉的改編裡,則以西方「麵包VS愛情」的掙扎悲劇來轉化東方的鬼怪愛情故事。而若再往前追素,同一種故事素材或人物原型,也會因應不同時代思潮而側重不同的書寫方向,比如從上古的民風開放到漢代〈魯秋潔婦〉 強化女性守護貞操的概念,而直到元代《秋胡戲妻》則又從「戲妻」轉為「試妻」,再再凸顯女性貞操凌越個人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在家庭組織中的從屬地位。而所謂「當代思維」或也照應著某一種人物原型的現代版本。比如廖玉蕙教授所創作的散文〈穿一隻靴子的老虎〉便取材《廣異記》的〈范端〉,而「范端」作為一種「反社會人格」的原型則來自一位趾高氣昂、與世界格格不入的「高材生」。廖教授由此反思道,許多電影之所以經常以「主角回頭的悲傷迷惘」之特寫作結,無非是導演藉由彷彿「范端幻化的老虎」的定格臉孔,道出「人生無解、失措的艱難與困境」。范端因而不是一個歷史人物、單一個案,而是古今中外原來有許許多多的范端。

接著廖玉蕙教授更說道近來「改編」在台灣藝文生態的大行其道。比方謝里法《紫色大稻埕》由葉天倫改拍成電視劇;而電影《陽光普照》則是化用袁哲生〈寂寞的遊戲〉,使之深化精神思索的深度;又或是陳耀昌的歷史小說《傀儡花》則被改編為曹瑞原《斯卡羅》。甚至,「鏡文學」更是大量徵求可以影視化的小說文本。當然也不只有電視電影的轉譯,「劇場」也出現許多精彩的跨界作品,比如施如芳京劇《快雪時晴》便將東晉王羲的文字作品改編成近三小時的跨時空巨作,探索時代動盪下安身立命的終極追索。在這齣改編作品裡,廖玉蕙教授認為其呈現出文學家的洞見:在各種動亂不安、定位不明的環境下,我們應持續憂國傷時的不安,抑或追尋落地生根的永安?《快雪時晴》最後則拋出一種「逃避之後的面對,混沌後的另闢蹊徑」,提供當代台灣一種反思自身處境的靈光。

由此,廖玉蕙教授最後便延伸至「台灣」作為大陸想像之投射與落籍新地之生根的交錯處境。根據人文地理學者段義孚的說法,當避難躲禍的人們遷徙他處,往往會根據家鄉印象,參與改造新居地的環境,此既「揭示出人類對現狀的不滿足,也揭示出人類逃避現實的願望」。對照台灣的歷史地理脈絡,國民政府按照中國大陸的城市或州名以重新命名台灣的街道,如杭州南路、潮州街、麗水街、永康街等等,使得「台灣到處都籠罩著大陸的陰影」。然而經過七十多年,當前的問題便是「如何該展現靈活性和韌性」以適應與協商各種文化政治意識型態。更重要的是,大環境的生存條件一方面更加要狹人們的政治意志,而另一方面卻賦予其部分的自由空間。對此,文學的的「大命題喧囂」比如國族政治問題,開始為「小確幸書寫」所平衡,比如旅行、飲食等主題的書寫,又或者以「穿越」為題的戲劇與小說等等。廖玉蕙教授因此總結道,從古至今,無論是品嚐美食、遠遊享樂,乃至跨越時空限制的想像,都是「文學」能帶給大眾「開發創意潛能,止痛療傷,乃至尋找快樂」的重要貢獻。

主講

廖玉惠

主持

楊雅儒

臺灣文學的古典新編

經典與語文教育的實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