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地,在學術生涯中擅以論析文學文本研究方法、文史交界、轉譯應用、現代詩創作的陳允元老師,以「詩史板塊的四次挑戰」寓譬台灣前衛文學系譜的演化,揭現以日本與中國為台灣現代文學源起的「兩個球根論」、1972-1973年的現代詩論戰、1949年後出生於台灣的「戰後一代」,及網路社群型態的興起如何影響台灣詩場域的躍動重整。首先述及反共文學、戰鬥文藝掛帥的黨國威權時代,實於政治文學勾連的同時包含自由主義(如聶華苓主導的《自由中國》、夏濟安《文學雜誌》、林海音《聯合報》)、現代主義(如紀弦《現代詩》、覃子豪《藍星》、洛夫《創世紀》)、台籍作家(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的創作。而1950年代的數次現代詩論戰在「縱的繼承」與「橫的移植」間,埋下日後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種子──現代與寫實、理性與感性並非截然的對立,而文人筆鋒相向的背後,除了詩文的虛實之爭,更包含了古典或新世、東風或西化的意識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