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2 月 1 日2022 年 3 月 3 日 NTUGITL 主講:崔末順(政治大學臺文所副教授) 主持:黃美娥(臺大臺文所教授) 時間:2021年11月30日(二)下午15:30-17:30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 撰稿人:陳涵君(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戰爭下的臺韓文壇(1937-1945) 講者:崔末順 主持:黃美娥 戰爭下(1937~1945)臺韓文壇的動員論述 在二十世紀上半由日本主導的東亞形勢中,同為日本殖⺠地的臺灣和韓國,有著相似的處境,而不 斷升溫的日本軍國主義,也在臺韓的文學史上留下了戰爭動員的痕跡。然而在臺灣,臺日文學的比 較研究固然蓬勃,「臺韓」至今卻仍然是一個極有開拓潛力的領域。其中,崔末順教授的研究佔有重要地位,因此2021年11月30日所上的「臺灣文學史專題討論」課程,由黃美娥教授主持,邀請崔教授以她的著作《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為基礎,為同學們簡要介紹1937~1945年間臺灣與韓國的人⺠和文學,究竟如何受到日本大東亞戰爭論述的動員。 崔教授首先爬梳了作為近代新型態戰爭的「總力戰」體制如何成形,以及與文學相關的重要事件。 接著詳細解說四項戰爭論述——東洋論述「近代的超克」、南方論述、女性論述及娛樂論述。其中, 東洋論述作為將戰爭正當化,甚至聖戰化的核心意識型態,牽涉到近代日本的精神史。在黑船事件 被迫向⻄方開放之後,日本經歷了高強度的⻄化與維新,成為東亞第一個現代化國家。然而⻄方現 代性與東洋傳統(早年來自對漢文化的學習)產生了矛盾,並在1929年全球性的經濟大恐慌之後, 在日本國內激化,造成壓力。1930年代日本知識界開始出現反⻄方的近代超克論,認為歐美理性、 科學為中心的現代思想,破壞了東洋注重精神性與感知的思想傳承,主張以天皇為中心建立家父長 式的國家體制,以對抗⻄方。這種論述將日本在臺、韓的殖⺠、對中國的侵略,與歐美在全球的殖 ⺠區分開來,將前者正當化,因為東亞各⺠族「同文同種」,共享相似的精神與文化傳統,因此應 以日本為首團結起來,共抗歐美帝國主義,建立新的東亞秩序。 相對於在臺灣的「南進基地」與「內台親善」口號,在朝鮮則是「大陸兵戰基地」與「內鮮一體」,同一套意識形態在兩地發展成稍有不同的論述。在臺灣,臺日兩地人⺠同是黃種人,都用漢字,但血統畢竟不相同;在朝鮮,因有「日本天皇祖先來自朝鮮半島」一說,在戰爭期便衍伸為日鮮本為同一種族的說法,以召喚朝鮮人的皇⺠認同。 而「南方論述」則建構了日本在南洋取用資源與勞動力的正當性基礎。在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之 前,南方論述的實踐多半在於文化人類學的種族誌,包括對南方列島人種、自然資源、產業概況的 調查等;1937年後,南方則成為一廣大的資源寶庫,提供戰爭所需生產力的動員。臺灣的重要漢文通俗刊物《風月報》後來改名為《南方》用意便昭然若揭。 戰爭期間的女性論述,則因牽涉到性別、殖⺠等多重權力關係,而造成更為複雜的效果。殖⺠地女性作為雙重的邊緣者,在戰爭時由於男性受徵招,留下勞動力空缺,而被動員成為農工業勞動者、救護員,甚至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慰安婦。由於戰爭需要她們,女性似乎突然之間不再隱形,能被看見,並且形成主體認同——但最終並未帶來解放,這和戰爭論述本身的保守特質有關。大東亞戰爭號召女性成為「軍國之母」或「軍國之妻」,這樣的名詞本身就仍和家父長制度緊緊嵌合,女性仍被禁錮在家庭之內,而家庭,則由非戰時的資本主義經濟生產單位,進化為戰爭動員的基本單位。戰爭不僅要求她們獻上勞動力,更進一步要求她們獻上身體,無論是她們的兒子、丈夫還是她們自己的。在戰前一度流行的「新女性」概念至此被抽換,為封建女德的戰爭式變體,終極的「賢妻良母」。 「娛樂」是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在1920的臺灣曾是一個受到鼓勵的新興概念,認為可以提高 生活品質、邁向現代化。1937中日戰爭開始之後,為了維持消費社會的健康運作,娛樂仍然一定程度地被允許。但是漢文化傳統戲曲等⺠間娛樂被視為不利皇⺠養成,而被禁止,官方開始提倡新劇與「皇⺠煉成劇」,而因後者太過教條化,宣傳效果不佳,亦有日本學者松居桃樓認為臺灣傳統戲曲其實具有和日本能劇類似的大和精神,臺灣應該發展成為大東亞的戲劇博物館。 最後,藉由黃美娥教授的提問,崔末順教授又補充了戰爭期的朝鮮親日作家,在戰後韓國文學史中的 位置。與臺灣戒嚴時期的情形頗為相仿,戰後數十年這些作家無法被討論,或是僅討論他們在進入 戰爭期之前、較有抗日或⺠俗色彩的作品,直到1988越北(北韓)研究的開放,才一併進入文學史視野。黃美娥教授也提醒同學關注崔末順教授以「論述」為中心的研究方法,其中牽涉修辭技巧、發話者、接收者之不同位置,還有不同接收端的詮釋差異,以這些多重的視角去構成一個研究的內在肌理和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