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區分一下,左翼評論者口中的「寫實主義」(Realism) 通常含有「社會寫實」的成分,跟文學所處理的題材、設定的功能有關。主張「藝術自主」的自由主義者重視表現形式和技巧,用「寫實」(realism, realistic) 這個詞彙時,更偏重的是「模擬」(mimesis) ——文學於是如何「再現」(representation) 真實。可以參考奧爾巴哈(Erich Auerbach)在《模擬─西洋文學中現實的呈現》(Mimes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Western Literature)一書裡怎麼爬梳這個概念在西方文學裡的演變,以及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的《現實主義的限制:革命時代的中國小說》(The Limits of Realism:Chinese Fiction in the Revolutionary Period)。後者討論中國大陸民國時期引介西方「寫實主義」的情況。大意是:當時政治性與道德性的訴求充斥文壇,使得側重「社會寫實」的一面被高度發揚,而西方脈絡裡「寫實主義」概念中與「文學再現」相關的、有哲學意涵的「認知質疑」面向,則被嚴重忽視,並且在其後的文學史發展中持續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