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教學呼應當代文學評論與批判思潮,及台灣社會對於建立共通文化根基的需求,課程設計強調理論與實務並重,冀能培養具備美學感知、批判精神、主題規劃與執行能力、創作轉譯技術的專業人才,以回應國際學界、台灣社會對於文學研究的期待。 在課程結構上區分為學養、理論、主題等三大部分,碩士班、博士班分別依程度與目標而再進行設計。碩士班必修「台灣文學史專題討論」、「文學理論與研究方法」、「台灣語言概論」,博士班必修「台灣文學史料與研究文獻」、「台灣文學與文化專題研究」。並結合台大校內外教學資源,要求學生具備「台灣史」、第二外語等課程的修習基礎。 本所由專兼任教師開設之選修課程,主題涵蓋古典詩文、殖民期文學、東亞地域比較、歷史與文學、宗教小說、性別批判、空間論述與文學、大眾文化研究等層面。具體課程依專業能力區分為「文學史」、「地域文化與比較文學」、「批判理論」、「族群語言與文化」、「知識轉譯與實作」五大領域。並定期開設實作課程,結合實務界創作者的經驗,在理論面與實踐面提供研究生開拓轉譯人文知識的可能性。 「既有課程」: 文學史領域臺灣文學史專題討論上(3)臺灣日治時期長篇小說專題(3)臺灣文學史專題討論下(3)臺日文學比較研究專題(3)臺灣文學史料與研究文獻(3)日治時期臺灣文學與社會研究(2)戰後初期臺灣文學專題(3)日治時期臺灣通俗小說專題(3)記憶性史料與臺灣文學史專題(3)臺灣長篇小說專題(3)戰後臺灣寫實主義小說專題(3)臺灣文學與宗教專題(3)當代臺灣後殖民小說(3)當代臺灣小說(3)現代詩專題(2) 臺灣現代主義小說專題討論(2) 現代詩社群與詩人專題(3)地域文化與比較文學領域日本「外地」與臺灣文學(3)閩臺文學與文化關係專題(3)東亞歷史小說專題研究(3)臺、港文學關係專題(3)臺灣島嶼文學研究(3)臺灣文學與電影中的日本再現(3)臺灣文學與東南亞華文文學(3)批判理論領域都市與性別研究專題(3)文化社會理論與專題討論(3)臺灣文學與文化專題研究(3)文學社會學專題討論(3)文學理論與文學研究方法(3)文化理論專題討論(3)主體性理論選讀(3)臺灣劇本與文化研究(3)臺灣酷兒戲劇專題研究(3)時間性與空間性理論選讀(3)女性主義理論選讀(3)當代文學思潮專題研究(3)怪物理論導論(3) 族群語言與文化領域臺灣語言概論 (3)臺灣原住民族圖像與文學專題:帝國之眼(3)臺灣原住民族圖像與文學專題:東亞之眼(3)番人之眼:從被看到我看(1945-)(3)臺灣原住民族神話與祭儀文學專題(3)臺灣原住民文學專題(3)知識轉譯與實作領域歷史敘事研究與實踐專題(2)臺灣文學與知識經濟:從研究到實作(3)臺灣文學研究方法與作家論專題(3)臺灣文史研究數位資源的運用與實作I(3)臺灣文史研究數位資源的運用與實作II(3)文學研究與寫作實踐一(3)文化研究與劇本寫作(3)戰後臺灣文化場域與文學生產(3)臺灣文學的研究與轉譯(3)台灣小說研究與論文寫作(3)臺灣文學研究與創意寫作(3)地方感知與知識生產(3)歷史材料與小說敘事(3) 「本期課程」: 110-1課程表 必修: 課程名稱課程性質開課教師上課時間/教室課程內容臺灣文學史專題討論上(3)必修黃美娥(二)789 國青324本課程為碩士班核心必修課程,亦為博士班基礎先修課程。這一方面是基於「臺灣文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鑽研臺灣文學史著作有助於快速掌握相關文學作品、作家、文學思潮、論爭、流派等現象;另一方面,亦緣於文學史研究與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息息相關,自是文學研究範疇中的重要一環,故需予以重視。至於本課程授課方向與單元設計,除了關注「臺灣文學史」自身的發生背景,以及史觀、書寫與敘述問題之外,也會針對文學史所展現的文學歷史發展階段重點進行說明與討論。由於本課程乃屬於一學年之課程,依照架構安排,本學期授課範圍將從早期原住民文學、明清古典文學談起,迄於日治和戰後初期概況,所述將涵蓋各階段新舊/雅俗文學。文學理論與文學研究方法(3)必修廖勇超(一)789 國青324本課程為碩士班核心必修課程。本課程將以結構主義以降的文學理論為出發,帶領學生深入認識文學理論的基礎概念和背後所處的時代脈絡。由於台灣文學界對於理論的認識和使用往往處於某種過度擁抱與戒慎恐懼的泥淖,本課程將以如何將文學理論脈絡化成為分析台灣文學/文本方法論為主要的探討核心,並提供學生面對文學理論應有的正確態度。課程設計部分將包含結構語言學、解構主義、性別研究、後現代主義、精神分析、後殖民主義、後人類研究、動物研究、新馬克斯主義等等領域,期待能提供學生理論綜觀與橫向連結的可能,並進一步思考文學理論與台灣文學/本彼此間非競合的微觀層次共生可能。臺灣文學史料與研究文獻(3)必修張文薰(二)789 國青會議室本課程為博士班核心必修課程。但為因應疫情影響,及執行本所國際交流計畫,亦開放予一般研究生選修,承認為選修學分。本課程以「國語教育與文學創作」為主題,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與大阪大學師生合作,進行遠距同步上課。共同閱讀日治時期殖民地國語教材(日文)、當代日本中學國文教材(日文)、當代台灣國文教材,訓練雙方學生從教科書選材標準、課程進行方式等史料層面,在討論過程中發現國語文教育與國族認同、文化建構的緊密關聯。第二部分從日治期的國語教材與課外讀物,思考台灣人作家的日語表達能力、美學系統、知識養成過程,如何轉化為進入日本文壇的資本。將從龍瑛宗、張文環、呂赫若的隨筆與日記等資料,觀察日治時期作家在學校體制與私人興趣的閱讀譜系,如何藉由書店、雜誌、友人等資訊媒介建構而成。臺灣文學與文化專題研究(3)必修鄭芳婷(二)8910 國青322本課程為博士班核心必修課程。課程聚焦臺灣文學之重要議題,期盼在史料、研究文獻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訓練學生之批判與思辨能力,並於自身專業研究領域上,提出具有開創性的見解與研究框架。本課程期許師生共同透過對台灣文學重要議題與觀念的探討與研究,擴充臺灣文學研究之縱深,訓練博士生之獨立研究能力,並與學界既有論述與學術社群產生對話。課程上半部將介紹當代文學、文化思潮與人文研究取徑,接著深入探討研究論文之組織方法,包括摘要撰寫、架構敘事、投稿方法及發表呈現。課程下半部將進入修課學生之獨立研究計劃案。所有修課學生將完成三份研究計畫,計畫主題可依據自身專業領域選定。課程將另外加入美術館策展考察與文化研究相關之講演。課程評分包括參與討論、期中研究計畫與期末報告。 選修: 法律與文學(3)選修張俐璇(二)67 霖研六1703本課程為跨領域研究選修課程。由法律學院陳韻如老師和臺文所張俐璇老師共授。「法律與文學」是1970年代開始,美國法學界新興的研究領域,1990年代以來,在臺灣的外文系、法律系也有相當的研究與教學成果,主要體現在「文學中的法律」以及「法律中的文學」兩部分。前者如孫悟空偷吃蟠桃是竊盜還是侵占?王熙鳳巧設連環計是否有罪?後者如意見書作為司法的藝術、籠統的語言對詮釋的自由有何影響?本課程將結合「臺灣法律檔案」與「臺灣文學文本」。課程有三個部分,第一階段是「法律檔案與文學敘事」,將以《淡新檔案》、《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資料庫為核心,進行檔案判讀與敘事分析;第二階段為「文學發展與法律管制」,將聚焦《純文學》與《臺灣文藝》雜誌,重探經典建構與查禁圖書的關係。第三階段為「法律檔案史料與文學轉譯創作」的研擬,同時包含虛構與非虛構寫作。本土作家專題研究(3)選修楊雅儒(五)234國青324本課程為臺灣文學・文學史領域選修課程。本課程希望藉由一些專書論述的省思、閱讀戰後至九○年代以降的作家作品,引領學生重新思考「本土」的界定與範疇以及其特色的轉變,並以更多元的方式理解、認知臺灣本土作家與作品,從而找尋新的研究視角。課程進行方式除了深度閱讀代表性作品,更須了解作家活動場域與創作之外的作品(如:雜文、評論……)特色,另預計邀請兩位作家或學者前來進行演講。本課程擬閱讀:李喬、鄭清文、宋澤萊、林央敏、舞鶴、李昂、甘耀明、蔡素芬……等人作品。除了課堂討論、期末論文、專書導讀之外,也要求每位學生須完成一位作家大事紀與訪談。當代台灣後殖民小說(3)選修劉亮雅(二)234外研三本課程為文學文化理論領域選修課程。將研讀當代台灣後殖民小說,包含國家歷史小說、原住民議題小說、日治記憶小說、新鄉土小說、反對運動小說、環保小說、同志小說等不同主題小說。前六週先讀相關歷史與文學史背景脈絡以及後殖民與女性主義理論,以便讓學生熟悉後殖民研究方法學,並具有性別批判視野;後十週深入單一小說文本的書寫策略、美學技巧及時空脈絡。本課程將以《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與《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兩書為基本教材,作為討論的焦點。有意修課的同學請先備妥兩書並稍加翻閱。後人類與文學想像(3)選修李育霖(三)345國青324本課程為文學文化領域選修課程。晚近臺灣學界興起對「後人類」的人文想像與生命關懷。後人類的視野反思現有的人文思維,嘗試超越以人類為中心的論述框架。因此,後人類一詞所彰顯的不僅重思人類自身有機體的疆界,同時也指出如機械/人類、動物性/人性、超人類等跨物種與跨媒介的演繹與連結。本課程以「後人類與文學想像」為主題,主要介紹當前後人類相關論述外,同時輔以臺灣當代重要的文學文本進行閱讀,以專題的方式進行深度講授。臺灣原住民族圖像與文學專題:帝國之眼(3)選修孫大川(四)8.9.10 國青會議室本課程為原住民研究領域選修。課程依下列綱目進行。引論一、認識論中的圖像二、文化象徵與圖像三、自然鏡像:原住民傳統自我圖像的建構第一講:漢移民眼中的原住民圖像一、差序格局:家天下與夷狄之辨二、圖繪與詩文三、文人、官宦與遊記四、德行鏡像第二講:西洋人眼中的原住民圖像一、另一種觀看的方式:理性、科技與第二自然二、航海圖、部落、族群與貿易三、照相技術與影像語言四、科技鏡像:擬科學之民族誌書寫專題研究:華語語系與臺灣文學(1)選修黃美娥(一)6國青322本課程是台灣文學碩博士論文的互動式討論課程。近年來,在華文文學圈內出現了一股討論、爭辯的熱潮,此即針對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Sinophone Literature)概念的探討和釐辨,相關話題不只在美國、中國受到矚目,舉凡臺灣、香港、新加坡或馬來西亞,甚至連韓國、日本,也都舉辦會議或透過刊物、演講予以介紹。上述現象清楚展示了相關知識生產的輻射範圍與漣漪效果,且也說明與「華文」有關的文學知識建構行為,正在拓展、傳播與滲透,並強力串連起原本離散於世界各國、各區域、各地方的華人/華文或華文文學,而這與晚近中國在世界崛起,「中國性」在全球化思潮下已然具有無法漠視的影響力攸關,因之促發了諸多學者去重新評價華文文學相關表現、整體地位,乃至於孕育新理論框架的企圖。但,有趣的是,學者們的見解其實頗見殊異。對此,本課程擬針對臺灣與中國、北美等華語語系文學與論述,以及其間諸多的對話,進行講授與討論,盼能引領學生善用一新興學術話語重探臺灣文學主體性的生成,再思臺灣與中國文學的複雜關係,乃至於與北美漢學界的關連互動。專題研究:文學及文化研究(1)選修蘇碩斌(一)1國青322本課程是台灣文學碩博士論文的互動式討論課程,尤以「文學及文化」之歷史關聯為主要方向,期待選修同學能在相關的理論、文獻、方法、推論過程均能有全盤的掌握。 修習本課程者,應留意文學的發展史均有其權力運作的歷史背景。因此,文學及文化之研究,必須注意識型態在日常生活之散播與支配,亦應試圖由中尋找文學潛在的反叛能量、文化潛在的解放機緣。專題研究:文學理論與論文寫作(1)選修鄭芳婷(二)2國青322本課程為台灣文學碩士論文的互動式專題研究課程,以文學史與文學理論、酷兒研究與婦女研究、流行文化研究、電影與媒介研究、社會議題與抗爭、生態與環境保護、族裔與地域性研究等相關領域為主,協助修課之台文所碩班學生依據自身專業領域整合文獻與理論,並依學術寫作方法,循序漸進撰述碩士論文、研討會論文與期刊論文。本課程期待修課同學於課程當中,持續嘗試台灣文學領域的多元發展潛力,目標為撰述兼具深度與廣度之學術作品。修課學生將可在此課程中獲得包括學術論文寫作、期刊投稿、摘要撰述、英文編輯、學術格式訓練與研究生涯規劃等協助。課程評分包括課程參與、一對一專題討論與期末報告。 通識: 東亞近代文學選讀(3)通識張文薰(五)678 新404本課程為大學部通識課程,亦為「台灣研究學程」的一部分。本課程以日本、台灣、中國的近代小說為對象,介紹東亞地域在廿世紀的國際秩序、文明序列、權力治理方式的劇烈變動階段,由具有傳統文學素養與現代文化資本的創作者,以不同程度混雜口語表現的文字,所創作的現實社會圖景。課程以具有現代性意義的主題劃分,範圍包括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等日本作家,魯迅、張愛玲等中國作家,龍瑛宗、白先勇、朱天文等台灣作家。為三學分帶分組討論的課程。性別、歷史與臺灣小說(3)通識張俐璇(四)678 綜603本課程為大學部通識課程,亦為「台灣研究學程」的一部分。「當他們討論愛情,他們討論的是什麼?」是「性別、歷史與臺灣小說」的入徑,日治時期多由男性作家創造的女性角色,承載了怎樣的想像與辯證?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有怎樣的形象變遷?戰後臺灣女性作家書寫如何逆轉勝?當角色談情說愛,作家想說的可能是什麼?本課程從1922年臺灣第一篇現代小說開始,終於1999年世紀末的持續探問,討論包含追風、葉陶、龍瑛宗、翁鬧、楊千鶴、張文環、呂赫若、陳映真、李昂、郭松棻、葉石濤、賴香吟等作家文本。其間,將穿插相關研究、最新創作、展示活動以及專題講座。 臺灣現代小說選讀(3)通識楊雅儒(二)678 綜203本課程為大學部通識課程,亦為「台灣研究學程」的一部分。戰後臺灣小說發展至今,作品質量豐富,本課程挑選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探討各篇觸及的主題如何與我們日常生活產生連結。因此,除了分別鑑賞其關懷議題與藝術手法,更宜綜觀臺灣的多元文化如何經由小說呈現。目標希望達成:1.分析創作者的詮釋與獨立思考及創意展現,從中體會其生命人文關懷,以及讀者自身與天人物我的關係。2.發掘作品對臺灣歷史、文化現象的關懷、想像與思考。3.理解並思考臺灣多元文化認同的課題。4.增益口語表達、文字書寫、團隊合作等能力。閱讀作品擬包含:葉石濤〈葫蘆巷春夢〉、鄭清文〈觀音山〉、李喬〈尋鬼記〉、王文興〈寒流〉、陳映真〈賀大哥〉、奚淞〈封神榜裡的哪吒〉、施叔青〈壁虎〉、李昂〈牛肉麵〉、平路〈百齡箋〉、甘耀明〈微笑老妞〉。另邀請名作家朱國珍演講與親情書寫相關之議題。作業評量則包含撰寫影評、期末分組導讀長篇小說。 「博士班課程地圖」: 「碩士班課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