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張隆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主持:黃美娥(臺大臺文所教授)
時間:2021年03月05日(五)下午15:30-17:30
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

撰稿人:杜姁芸(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張隆志老師認為「臺灣史學史研究」是個在「臺灣史學研究」之下後設的領域,在邊界和界說上也仍有發展論述的空間。也因此,解嚴後學院內臺灣史學研究為討論範圍,在邊界上臺灣史研究的系譜主要會由五個不同的角度構成,從晚清和日治時期的本島人書寫,日治時期的殖民地研究,國府遷台後以邊疆史的角度切入臺灣史研究,以及臺灣戰後在中國封閉的情勢之下,西方世界把臺灣作為研究中國社會文化的替代,以臺灣、香港、泰國等地區進行海外華人研究。在此情勢之下,國際上也對臺灣的定位也有新的見解,而臺灣也不再只是處於邊陲的位置。因此,這個研究系譜之下,1980年代後的臺灣史研究也就與上述五個面向有所區隔,對於斷代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島史的求索》一書則以曹永和老師1990年提出「臺灣島史」的概念展開,一方面整理1980年代以來臺灣史學史研究的重要面向,並進一步開展出臺灣史學史研究的再思考。

《島史的求索》的編輯便是試著統整「臺灣島史」架構的文選,選文從「臺灣島史觀」、「知識系統與學術脈絡」、「史料學與方法論」和「歷史解釋與跨領域對話」四個方面選文,以空間、時間、開放和聚焦等不同的視角,選出十個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圖像構成《島史的求索》,並在演講中分述十篇選文的意義。

首先,從曹永和老師開始,以「臺灣島史」具體運用在史學研究,開展此書的史觀,周婉窈老師以談山、海和平原的空間聯繫切入,將之補充進「臺灣島史」的區域互動中思考臺灣島史的空間意涵。吳密察老師對「臺灣人在何種時代、情況,以何種形式寫出何種歷史」的討論,產生了什麼不可回溯、深刻且持續的情形,相對吳密察老師開放式的研究,許雪姬老師對個別研究者的爬梳,深度且全面的掌握臺灣史家的想法。杜正勝老師則以檢討中國史中心為主軸,並討論文化認同和政治鬥爭下的統獨議題。史料方面則以王世慶老師和施添福兩位老師的研究,呈現臺灣各類檔案和區域史、地域社會的樣貌。戴國煇老師對臺灣現代化的發展史研究,以及柯志明老師則是致力結合社會科學和歷史敘事的兩個研究領域,並以此試圖與實證主義進行對話,雖然兩位老師的研究已是十年以上的舊文,但是兩位老師的研究皆有占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最後,陳其南老師以歷時性、地緣性、共時性的角度來討論臺灣與鄰近區域的關聯,以知識建構和人類學理論回顧臺灣「南島」議題。

由十位學者之著集合而成的《島史的求索》一方面呈現臺灣史當代的論著,另一方面,臺灣島史的概念仍然沒有被完全確定,仍保持著開放的可能性。由此則開闢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在漢人開闢史中心和高度政治化的臺灣史研究外,再思考以「臺灣島史」解釋與書寫跨區域、跨國界和流動的臺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