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另外一位編者鍾秩維直陳,《沉思與行動》其實是一本遲來的「學院派的戰後臺灣文學史」。
它之所以具有這樣的格局,一則由於其「全面性」,包含小說、新詩、散文、戲劇等多元文類,時間上則橫跨五○至八○年代;二則由於其「原創性」,連接古典與現代的脈絡,結合文學與社會的關係。鍾秩維進而指出這本書的編輯思路:輯一「作為志業的文學」,收錄柯老師對於文業志向的表白;輯二「沉思篇: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系統性地呈現柯老師對文學史的解讀;輯三「行動中:文學教育的願景與實踐」,呈現柯老師在社會現場如何履行其理念;輯四「此中有人:文學評論與文壇憶往」則是柯老師的回憶錄與文學批評,主要圍繞臺大文學院與學院派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