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礦山行:煤礦走讀
時期:2023年11月25日(六)
地點:猴硐礦區漫遊、瑞三整煤廠、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菁桐聚落

撰稿人:許為庭(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今年的臺文所暨臺灣研究學分學程人文踏查,我們走訪新北的煤礦聚落-猴硐、新平溪、菁桐聚落。進入到臺灣電影《多桑》、《戀戀風塵》的電影場景,實際踏查走訪認識煤礦文化和了解礦業與聚落的繁榮至凋零。

台語有一句俗諺是這麼說的「猴硐風丶九份雨丶三貂嶺欸路、十分寮欸女人,不好惹。」猴硐一下車便能感受到猴硐風、九份雨的威力,我們沿著基隆河上游步行至猴硐車站與礦工文史館的大哥大姊碰面,群山圍繞,聚落依循山坡而建,靄靄停雲,濛濛時雨,嫋嫋薄霧更為猴硐添上一層神秘面紗。

猴硐礦工文史館由老礦工們組成,他們自主性的保存礦業珍貴史料,冀望能讓更多人領略這座小鎮的故事。老礦工帶著我們一行人沿著他們以前工作的路徑走去,即便鐵軌已被厚厚的瀝青所覆蓋,仍能從他們生動的解說和老照片的展示感受昔日的生活場景。文史館的大哥指著清澈的基隆河說道「以前我們沒有概念,就會把挖礦的廢石丟向基隆河。以前如果颱風來汐止、內湖一帶淹水,我們可是大功臣!」大哥打趣地分享著,甚至以前在社子島基隆河匯入淡水河區域還會有居民在河裡撈煤的景觀。後來政府禁止將廢石往河床傾倒以後就開始往山上倒,眼前幾座山丘被稱為「捨石山」,是由洗選煤礦後分離出來的廢石,長年堆累而成的山丘。

大姊帶著我們進入工寮看看他們小時候生活的場景,坪數不大卻需容納十幾位家人,但礦工的工作危險艱鉅,故能全家窩在一起相處便是最幸福的情景了;大哥也向我們介紹王醫師這個神奇人物,雖然他的醫生執照因三民主義一科不斷落榜,但侯硐的居民只要身體有任何異樣,找到王醫師保證藥到病除。因時間有限,我們沒辦法閱畢猴硐一切的礦工故事,無法前進至「復興坑」也算是預留一伏筆,期待我們下次的到訪。最後我們停留在一座小廟前,當地都稱它為「寄命土地公」,是昔日礦工進礦坑工作前先將其命寄放在土地公這作為保管,保佑工作期間一切安全順利,這一座廟成為礦工們的信仰寄託,祂也在此守護著這塊土地的平安順遂。沿路的每間房子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整趟走讀充實且精彩,今昔對比看到了某些事物已消失不見,卻仍有一些事物在文史館的大哥大姊積極保存下得以延續。

接著,我們來到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與前者不同,為我們導覽的龔俊逸總經理,其父親為原經營礦場的龔詠滄先生,也是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的創辦人。龔總經理除了帶我們認識新平溪煤礦的歷史外也詳細解說礦坑裡的一些設計,像是通風口的設計、坑道支撐技術等。園區裡面佈置了各種展覽內容,讓我們更了解這一帶礦業的發展,還看到了台日的煤礦文化交流,一探過去煤礦產業的多元記憶與文化。最後我們搭乘曾經主要用來運送煤礦的「獨眼小僧」小火車,駕駛是一名從少女時期便駕著礦車往返礦坑及整煤場的阿嬤,她熟練的完成車頭調頭,從昔日一車一車的煤礦到今日一車一車的遊客。坐在壅擠的礦車裡,一路搖搖晃晃,穿越鬱鬱蔥蔥的林間小徑,蓄水池、翻車台、卸煤斗也閃現其中,真實感受到煤礦產業的生活日常。

充實的煤礦小鎮巡禮以菁桐聚落作結,一行人分成兩組各自探訪菁桐聚落。平溪文史工作室的高文祿老師、高瑋謙老師帶著我們走訪礦工生活留下的痕跡,拆一半的工寮、老礦工的菜園、臺陽礦業職員宿舍(日式宿舍群)、碳場咖啡(百年選洗煤廠)、日治防空洞等。接著我們踩在濕滑佈滿青苔的石子路上,往楊逵作品〈增產之背後〉大斜坑坑口場景前進,導覽老師自豪的說著這裡曾有著500馬力的捲揚機,捲揚機已在停止煤礦開採後被拿去賣錢,目前僅剩一座大平台,與石底大斜坑坑口相遙望。在大斜坑聽著老師生動描述礦工們上工的情景並想像著,餘光瞅見一盞又一盞的天燈冉冉升起,天色已黑,微光隱約照亮這座城鎮,彷彿訴說著這些被遺忘的故事在一群人的努力下,正一個個的找回來,在這礦業小鎮中熠熠發光著,重新以嶄新之姿躍進眾人的視野,為這曾輝煌過的聚落延續至下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