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陳幼馨(美國猶他州立大學世界語言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張文薰(臺大臺文所副教授兼所長)
時間:2023年07月11日(二)下午13:30-15:30
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

撰稿人:林裘雅(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在盛夏中畢業的研究生們,未來如烈日下的長路,明亮卻難以睜眼看清。本次臺大臺文所小畢典邀請到自所上畢業後在美國攻讀博士班,現任教於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的陳幼馨教授與學姐,和參與者分享其自美國留學至求職的經歷及觀察,期盼有志升學者藉由本次經驗分享拉近與夢想的距離。

陳幼馨教授在研究所期間研究歌仔戲,並加入歌仔戲研究社,寫論文期間仍需排戲、演出。繁忙的生活期間,因為有研究室夥伴們的相互敦促,才能順利完成學業。就學期間因修讀史書美老師在外文系開授之課程,而有了赴美留學的念頭。

申請美國博士班所需之審查資料,基本上有托福(TOEFL)、GRE,及各校系要求之自傳與論文。陳幼馨教授透過客觀評量與分析自身經歷,知道自己當時的英文能力亟需加強,因此在10個月前即開始準備考試。不過陳幼馨教授也提到,10個月其實相當緊迫,因此需要極高的紀律準備完成。陳教授的經驗是,要求精準理解詞彙意義的GRE考試,只要花多少時間就會有多少收穫,托福則需及早準備。托福考試滿分是120,一般臺灣學生熟知的名校,如長春藤聯盟、加州大學系統等,通常要求考到100至110分。各校申請文件通常需要自傳與論文,由於英文寫作邏輯與中文不同,所以陳幼馨教授強烈建議找英文編修,最佳的條件是「英語母語且主修英語」者。

由於陳幼馨教授當時經濟拮据,因此陳教授希望可以越省錢越好,遂不考慮交由代辦處理。但她認為是否請代辦仍需依各個學生的需求來決定。另外,同學們可以透過到各大學網站搜尋留學申請要求來驗證自己的英語能力,假如看不懂,就必須知道自己尚未準備好,首要之急是回頭加強語言能力。美國的東亞研究仍然是學術圈內相當邊緣的研究,因此需要有一定學術資源的學校才有辦法設立,同學們可以以此為目標準備。陳教授於2013年申請到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班。她強烈提醒,就讀博士班需要拿到TA,沒有拿到的話在經濟上會是大問題。拿到TA重點不在繳房租可能就用掉一半的獎學金,而在身為TA等於學校聘用員工一事。學校必須為員工購買醫療保險,成為員工後也會取消學費,這兩筆都是相當龐大的金額,因此不可不慎。2018年畢業後,她於同年獲得猶他州立大學專任助理教授職位。即使在北美學術機構謀得職位相當競爭,但她仍認為值得一試。

陳幼馨教授接著介紹北美臺灣研究社群,以及在北美以學術為職業所需達到之條件。目前北美臺灣研究者社群有「臺灣年輕研究者協會」(Project Tyra)、「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ATPA)、「北美臺灣研究學會」(NATSA)與「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其中NATSA為臺灣留學生組織運作的學會,舉辦的研討會對研究生與非英文母語者相對友善,陳教授相當推薦研究生參與。陳教授接著介紹北美大型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學會,如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AAS)(含AAS in Asia,舉辦地為亞洲國家)、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MLA)、Society for Cinema and Media Studies(SCMC)等,東亞研究學者會在這幾個領域投稿。大型學會的註冊金額相當高,她建議以「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研究生」為一個團隊合作投稿較容易申請上。此外,陳教授也建議大家從中型學會,如NASTA辦理之研討會開始投稿,因為註冊費相對便宜,也比較容易錄取,且有些中型研討會會同大型研討會一起辦理。北美研討會只需寄送兩百五十至三百字摘要,時間安排上較注重現場討論。

研討會發表並不算入學術成果,能算入研究成果者,主要有「期刊論文」(general issue/special issue)與「專書論文」(book chapter),兩者皆需有匿名審查人才算入研究成果中。期刊錄取率通常在15%以下,並分成兩輪審查。審查結果有三:通過、修改與重新投稿,或是拒絕。期刊編者要求投稿者寄送簡短摘要和關鍵字,吻合才會要求寄送全文。通常英文全文要求八千至一萬字,陳幼馨教授建議務必請專業英文編輯編修,英文不通順則容易被拒絕。英文編修在美國非常普遍,包括陳教授的老師都還是會請專業編修。

透過這次分享,陳幼馨教授希望聽者了解國外留學沒有想像中遙遠,希冀擁有赴美攻讀博士班夢想的研究生,透過此次分享更瞭解當前北美的學術環境與臺灣研究現況。臺灣研究在北美仍然相當邊緣,陳教授也期待更多人在北美參與臺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