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陳學祈(現任職「舊香居」,致力於臺灣文學史料的挖掘、整理與研究)
主持:
張文薰(臺大臺文所副教授兼所長)、張俐璇(臺大臺文所副教授)
時間:2022年9月13日(二)下午15:30-17:20
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

撰稿人:張皓棠(臺大臺文所博士生)

舊書回味:從書話散文到拍賣市場

主講:陳學祈
主持:張文薰、張俐璇

有想過為什麼一本舊書能賣到破千甚至破萬嗎?有注意到《人間》雜誌有兩種創刊詞嗎?而鄉土文學論戰時期余光中的私人信札又寫了什麼呢?

本次「讀臺文所的人」系列邀請到了目前任職於舊香居的陳學祈老師,分享了二十年來研究書話散文與舊書店工作的心得。演講一開始陳老師先談談自身對於舊書的興趣,那是2000年初,洛夫的詩《漂木》在《自由時報》副刊連載,那些作品讓陳老師了解到五零年代具有如此驚為天人的作品,然而卻在搜羅洛夫詩集時讓陳老師體認到原來書不是想讀就有,也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為了找書,老師談及那年代找書的方法,因為當時資訊比較隱密,主要是從遠流博識網的「珍品交流道」(現已消失)獲取相關資訊,也認識了「紙上極樂」、「蠹魚頭」等舊書愛好者,學習了舊書相關的知識,也了解到臺灣有類似夏宇《備忘錄》那樣具有極高價值的書籍。

之後演講進入關於書話散文的閱讀與研究部分,陳學祈老師在成大台文碩士班時即是以書話散文為研究對象,書話的概念可追溯至傳統詩話如歐陽修的《六一詩話》或藏書家的藏書題跋,類似於讀書隨筆,陳學祈參考許多資料後給的定義是:「書話源於古代詩話與藏書題跋,內容以描繪書刊本身之文物性或旁及相關人事掌故為主,不專注於評論與介紹書刊內容,透過作者主觀體悟後,利用文學筆觸予以表達之散文。」而書話的來源大都來自報章雜誌、書畫作品選集,表現不少有關閱讀的文化面貌,例如吸取新知、建構閱讀風氣,同時也能看出收藏意識的轉變。

陳學祈老師分享三種不同身分的人的書話,首先是作為出版家的隱地,他的書話便充滿著出版的心路歷程,這在文學史上是比較少見的,這在於經營出版社的文人過去很少談自己的出版社跟出版的書,如林海音、高信疆都不太談自己的出版社,然而隱地卻談了十幾本,並透過這些書談述當時的文壇樣貌;其次是作為學者的林文月,她的書話就以讀書歷程、師生情緣與家族親情為主,例如從《文學雜誌》的合訂本回首過往青澀的日子,懷念與夏濟安等老師的過程,用優雅恬淡的筆調敘述文人生活;而作為藏書家的傅月庵就是從愛書人的角度出發,經常寫出相關人物的私下面貌,同時傅月庵也寫過很多拍賣圖錄,與市面上僅有標題的圖錄不同,傅月庵會細心寫出舊書的特點與特色。而書話相關的作品至今仍在出版,陳學祈老師也分享近年來的書話作品,另外也提及當今舊書流通的變化,如今已是網路當道的年代,陳學祈老師指出台灣這十幾年來很多藏書都往大陸流,許多臺灣現下找不到的書,很多時候都能在中國最大的舊書網「孔夫子舊書網」尋得,同時老師也指出了一個現象,中國人對臺灣文史資料顯然不太感興趣,但若是跟國民黨相關的則很容易就被買走。

演講第二部份來到文獻相關研究與版本學的分享,陳學祈老師提出將版本學與書籍史結合可以看出更多的文本信息與差異,像是在面對有一定年代的書籍時,有時候就算書名一樣,然而再版後卻會產生大幅度更動,例如潘人木的《漣漪表妹》初版與後來的版本差了十萬多字,這種大幅度的更動若研究者未有版本意識便容易造成研究上的盲點。與此同時也有臺灣文學相關的版本知識,如《瘂弦詩集》就有九種不同的封面,這在於一開始詩集是在香港出版,疊在海關時會因為受潮導致來台後換成新封面;而楊逵的《鵝媽媽出嫁》也有七種版本,這牽涉到的是版權相關的問題,且有的版本還有附上歌譜,內文的照片也很常有所差異;而本次台北古書拍賣會也有極特別版本的《送報伕》,是拉丁化新文字的版本,具有特別的史料意義。而當具有版本意識時對於史料收集也有極大幫助,每當大陸出版關於新文學的圖錄時,陳學祈老師即會特別關照臺灣文學相關的作品,這樣的習慣也幫助文訊整理紀弦上海時期資料時,提供相關資料如《三十前集》、《易士詩集》的封面。而有版本的概念亦可作為看法轉變的證據,如吳鳳傳說在教科書的呈現,1961年版與1969年版在吳鳳的插圖上明顯出現沒有騎馬與有騎馬的版本,從此可以發現編寫教科書的作者當下的想法。

書籍史的意識能為研究帶來許多貢獻,陳學祈老師指出,在西方通常會留存售價、出版通路以及買家的資訊,可惜中國文學研究沒有書籍史的意識,最多只有版本,無法知道書從哪裡買的、多少錢等。而書籍史下有許多子題,例如談及印刷、造紙技術的印刷史,關於出版家、出版社、報刊研究、流通與禁書、編輯或翻譯過程的出版史,還有討論整體藏書到書中眉批的閱讀史,也有關於書籍的裝禎插圖的藝術史,為了瞭解這些過程,陳老師提倡研究者應多方收集文本週邊的相關史料,如回憶錄、口述歷史、日記、信札、照片、影音資料等,其中,回憶錄跟口述歷史常會因記憶偏差而有錯誤,日記則有可能因為作家本身覺得未來會被出版而也有所隱瞞,信札則是相對比較可信的資料,陳學祈老師就在整理舊書的過程中發現了余光中在鄉土文學論戰時期寄給朱西甯的信件,內容即提及對工農兵文學的批判,以及對時下作家的轉變的不滿,這些信札可補充鄉土文學論戰檯面下的作家心聲。之後,老師分享了日本相關的版本研究,佩服河源功的版本研究,也感嘆台灣做不出日本《別冊太陽》雜誌這樣的舊書雜誌。

演講下半部分陳學祈老師分享了他在舊書店工作的歷程,歷經新人時期第一份工作《新地文學》雜誌的震撼教育後,陳老師來到了扉頁書房,這是扉頁書餐廳的一部分,工作主要在地下室,為出版社開的複合式藝文空間,在這個空間陳老師舉辦多次展覽,如《書評書目》展、《文星》展等,也邀請過李敖、黃震南先生演講,其中在整理《人間雜誌》展時發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創刊號,這反映了《人間雜誌》創辦過程中對自身期待的不同詮釋。離開扉頁書房後,老師來到了竹風書店,這是間純正的舊書店,滿山滿谷的書,也在此老師真正體會到舊書店是一種需要文武雙全的工作,要有能力分辨書的價值,也要有體力搬書,同時收書的狀況亦是百百種,幸運時遇到的是乾淨整潔的,但更常發現到處都是垃圾的書房,使得每次收完書的感受總是又累又髒又臭又餓。而收書時也會有些小意外,例如發現私房錢,這通常會還給家屬,但如果發現的是色情刊物則會迅速收起來,不要讓家屬發現自己的長輩有這樣的書籍以防尷尬。至於收書的最大驚喜則是永遠不知道自己收到什麼書,陳老師曾發現邱妙津借書時留下的紙條,可從此資料與當時邱妙津出版的文章互相作證,另外也曾收過作家黃碧雲的信札,只是信札很容易有私人問題需要小心處理。

最後,陳老師與大家討論古籍書刊的買賣。關於舊書的價值,通常若在文學史或藝術史中有定位時就會賣到一個好價錢,但研究傳統的轉移也會讓書籍價格改變,與此同時「時代感」也會影響舊書價格,曾紅極一時的通俗小說在多年之後價格也會上漲。之後老師分享了台灣最大書刊拍賣會「清風似友拍賣會」,展示天字第一號的金庸全套初版、藏書界很喜歡的《民俗台灣》與《王子》雜誌,老師表示這個領域其實有很多可能性,也能為研究成果帶來不少貢獻。

舊書回味:從書話散文到拍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