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陳奕翔(攝影師)
主持:謝欣芩(臺大臺文所副教授)
時間:2023年03月28日(二)下午13:20-15:20
地點:博雅教學館406教室

撰稿人:林心嵐(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本次講座邀請攝影師陳奕翔以〈攝影的實務與操作〉為題,細談攝影實務操作中應該留意的各項細節。奕翔老師曾獲得ISPWP(國際專業婚禮攝影師協會)認證,並於2014及2016年分別獲得The Decisive Moment與Ceremony獎項。

本講座與〈影像敘事與當代攝影〉為系列演講。

繼上週「如何解讀攝影作品」的討論後,本週奕翔老師帶領大家延續「什麼是好照片」開始思考如何進行拍攝工作。其中,照片所傳遞的情緒、記錄的標誌性事件或關鍵時間、營造的想像空間、特殊性、所突出的主題、照片主體或構圖所呈現的對比、光線的應用、特殊視角、捕捉色彩等等因素,都可能是影響一張照片是否是「好照片」的因素。也繼上週講題,老師對大家強調「不要害怕詮釋照片」!

至於從「觀看者」跨足「攝影者」,老師以著名街拍攝影師布列松(Henri C. Bresson)名言「Your first 10000 photographs are your worst.」鼓勵大家長期、大量拍攝有興趣的題材。而攝影重在移動、預測和等待,甚至可能需要蹲點才能拍到想要的畫面。

「所以玩攝影會瘦耶!」老師說。

另外,老師也建議經常變換拍攝的目的、模式和習慣,甚至把作品擱置一段時間再回頭檢視,才能確定在失去拍攝當下的情境脈絡後,攝影作品是否依然能夠呈現出想要的效果和議題性。老師也提出,攝影的「風格」其實就是攝影師的「人格」,而現在大家在instagram上愛用的「濾鏡」,雖然方便,但也有其隱憂,是「雙面刃」般的存在。

在課前問卷中,大家已先向老師提問關於相機操作基礎知識、構圖和取景角度以及「為何按下快門」等問題,老師便以此為主軸,向大家介紹手機拍攝原理以及如何用手機達到想要的攝影效果。

首先,老師解釋「曝光」原理。所謂曝光,涉及攝影裝置中的光圈、快門和感光度。光圈控制進光量,若將一張照片成相所需要足夠的光量視為一個大浴缸,光圈就是進水的水閥,水閥口徑越大,進水越快。此外,光圈也控制成相中的景深(Depth of field),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快門則控制曝光時間,連帶影響成相中的清晰與穩定程度。感光度則涉及光線感度,影響了照片中的亮暗及顆粒大小,ISO值越高,顆粒則越粗。至於手機如何拍出淺景深效果,則涉及拍攝物距離和光圈大小;而手機快門會自動調節,就很看重拍攝當下光線品質。

談及智慧型手機自動調節功能,老師特別舉例,某些品牌手機特別廣告可以拍出清晰滿月,其實很有可能是AI運算的結果。所謂「手機像素超高」的廣告內容,其實和畫質並不呈正相關,反而光線質量越差,所謂「高像素」的手機呈現缺點越明顯。但像素能夠直接影響的是相片尺寸,像素越大,則代表構成畫面的點越多,因此相片能夠放得也越大。真正影響畫質的關鍵是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將鏡頭投射的光信號轉換為電子信號,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全幅相機(Full Frame)、M43相機等,指的就是感光元件的規格。

目前市面上所流通的手機多半配備28mm廣角鏡頭、55mm標準鏡頭和12mm超廣角鏡頭等等,在相機應用軟體中轉換倍率,就是在這幾顆鏡頭之間轉換。其中主鏡頭的畫質是最好的,但在運用廣角鏡頭時要注意畫面變形的問題,標準鏡頭則最接近人眼視野。此外,焦距越長,景深就越淺。老師也特別提醒,切換鏡頭和手指zoom in 是完全不同的——手指zoom in 只是裁切照片的功能,並非真的靠近。此外,老師也以同一角度不同鏡頭拍出的照片解釋,廣角鏡頭所能容納的東西比較多,不過越靠近畫面邊緣則變形越嚴重,長焦鏡頭則會造成拍攝物距離變近。手機鏡頭因為沒有夠大的感光元件,對光線質量的要求就會更高。光線不足就會造成照片噪點多,呈現的照片尺寸也有限。而且,手機鏡頭又是以廣角鏡頭為核心的組配,則會造成景深不明顯、焦段選擇少,數位變焦容易減損畫質等限制。若要解決這些問題,則要進一步瞭解光線、判斷拍攝當下的光線,隨時找光、補光,盡量不用手指zoom in;若要解決景深問題,則可以拉開距離獲得較淺景深、判斷合適的鏡頭,若有必要則走近,一樣避免手指縮放。

老師提醒大家,手機攝影心法即為:不比細節、不拼畫質、善用手機體積小的多變角度,接受缺陷、掌握時機——拍得到比拍得好重要!

除此之外,數位攝影中的HDR(High-Dynamic Range)自動調整也需要注意。所謂HDR,便是數位攝影設備自動調整畫面對比度,讓曝光均勻化的功能。這個功能能夠提升後期製作的便利,但取景會強烈影響照片的亮暗對比,且在人像攝影中更會造成膚色不自然,因此需要謹慎使用。

光線佈置在攝影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光源可分為順光、逆光、側光、散射光等種類。順光拍攝可呈現主體細節,但相對而言立體感也較少,但在晴天可以拍到藍天背景;逆光則可以拍出主體發光般的效果,剪影、輪廓高光等也需要依靠逆光的光源。側光則可以強調主體光影立體和明暗層次,讓立體感更加突出。至於散射光則類似陰天光線,沒有明顯陰影、反差低、顏色淺,因此戲劇性較弱,但也相對較為安全。用手機拍攝時,可選定測光點和對焦點,鎖定後微調需要的曝光度,同時應注意光影反差、光線角度和覆蓋範圍:順光時安全,但要注意被拍攝者可能會眼睛張不開;逆光則要注意光斑,亦要決定好主體要拍亮或是拍暗;側光則要注意對比是否會太過強烈,不過強烈側光也可能呈現戲劇效果,可隨拍攝目的斟酌使用。另外,老師也特別提點要注意頂光的位置,可能會造成臉部陰影,不過也能夠呈現一定戲劇效果。

光線之外,構圖也是攝影中重要的元素。藉由構置視覺比重,可以強調照片中的主體重點,畫面的平衡和意義都是藉由構圖所賦予的。但構圖並沒有標準答案,老師鼓勵大家勇於打破,可以藉由移動框景改變視角,運用透視、變形營造出不同的效果;藉由前、中、後景營造空間和層次感,也需要不斷尋找顏色、形狀、光影、元素和其之間的對話。所謂構圖,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所謂記錄,則是一主觀的過程。

最後,老師以香港攝影師何藩和日本攝影師梅佳代的作品,指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攝影態度:前者以形式之美、光影捕捉為名,後者則擅長拍攝互動強烈,形式上雖然有許多瑕疵,但卻能讓觀看者會心一笑的幽默照片。老師以此勉勵大家,勇敢尋找自己的攝影風格,拍出「只有自己」才能看見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