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洲大儒俠》在一九七零年代是台灣收視率最高的布袋戲,其雖改編自《忠勇孝義傳》,然其忠孝節義色彩相當淡薄,人物是「俠」同時也是社會邊緣人,雖然不斷沉淪卻又活得精采,儼然是人生挫敗組的烏托邦。布袋戲的「武林」忽略現實、演繹虛幻情節,具有「超能」的武功強者,大多身心殘缺或「失能」,形成「以弱為強」的情節。視覺上訴諸「失能+自力救濟=超能」的劇情公式,逆轉弱者定義,惟常因劇情張力而強調「失能=超能」;聽覺上布袋戲的主題曲則回歸現實,訴說挫折時「自我救贖」的必要性。此種製作結構上的「分進合擊」,使《雲州大儒俠》與當時社會互為文本,成為中下階層試圖逃避國家機器、嚴酷現實的心靈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