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莊佩芬(臺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主持:楊雅儒(臺大臺文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3年04月12日(三)上午10:20-13:10
地點:臺大普通教學館502教室

撰稿人:黃亮鈞(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你在土地上做過什麼?」演講一開始,莊佩芬老師提出了如此的大哉問——試圖使在場的聽眾們,反思台北城市的來去與匆忙。莊佩芬老師是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的副教授、也是一位「薩滿」,長期關注治療、創傷、教育等領域,並由現代城市生活者與土地之間的互動關係,展開此次閱讀與心理治療演講。

閱讀、回歸、以及土地溫柔的承接

「閱讀土地、閱讀人本身,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莊老師自述成長於高雄燕巢,親近土地也習慣土地,自美國學成歸國後,也選擇最靠近土地的台東大學任教。台東大學的兒童文學研究所非常著名,與莊老師互動的教授們也總帶著兒童文學的眼光——你在土地上做過什麼?如此的提問,亦來自於兒童文學教授們曾經對她的發問。

「我在土地上放屎(pàng-sái)!」這是莊老師直截地回應。衛生紙的發明,改變了人的身體與自然之間的接觸關係,遠古時期的人們想必沒有衛生紙,索取的必定是自然之物的倚靠,而人們的感官知覺,又是何時開始被截斷、消失的呢?如果人的誕生能夠使用「呱呱墜地」來形容,那同時意指當人們出生的那刻起,土地就接住了我們。莊老師鼓勵大家到出生地的附近拾一把土,那可能是故鄉裡的一間診所、哪個城市的小醫院,我們能在「把自己弄髒」的過程中重新理解、重新閱讀黑與髒的力量,也就能意識到其實土地從未放棄過我們——但這個世界不會告訴我們。

把時間和距離拉近一些。當我們每日下床的那一剎那,土地實實在在地接住著我們,我們也的的確確被愛著,即使虛空之中仍然有愛。去問一棵樹問題、去向一棵樹諮商,莊老師希望我們打開自我的感知和連結能力,就會發現有些事情不是那麼地理所當然。好比是誰教會我們每一堂課都必須「上課」?是誰告訴我們「當一位學生」應該要幹嘛的(當一位老師亦然)?有了這些提問,我們或許會意識到自己並非如此自由。我們需要閱讀世界、進入交織,而非被世界控制;同樣地,我們也在閱讀每一個人、閱讀自己的人生,有些問題不是我們自己的,讀懂之後還回去、還給事情的主人,我們就能夠自由——你會閱讀你的情緒,就知道如何和自己分開,而讓自己更加純粹。

水泥的城市、山與海的信仰

演講一開始,莊老師就曾提過選擇「東部」任教的契機是回歸土地的渴望,接著講述她到台北來的公車小故事。那次因事北上,一搭上公車,就感知到自己的第三脈輪(與社會結構關係連結的部分)過分酸疼,因為銜接了台北城市裡的競爭頻率。莊老師說自己急忙下公車,立刻向眼前所看見的「樹」求救,感知到土地的樹,瞬間感受一股類似於球狀的包覆、感受到土地的承接,以及內心的清淨。而她也流下淚來,並向樹說,會再回來看看祂。即使我們生活在忙亂的台北城,腳踩著土地,柏油路其實也有著獨特的頻率和能量——水泥叢林之間同樣有愛。

每一件事情或許都是如此,重點在於我們看待他的角度,而不是那塊土地、那件事情本質如何。自己在轉機時意識到水泥地依然有愛,是我們要去創造那個「發生的契機」,我們怎麼去閱讀生命,會改變生命的頻寬,這些都是來自於宇宙世界的教導。愛人、愛土地、愛台灣,這些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為什麼我們那麼難以理解?莊老師由衷地發出疑問。

莊老師曾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們閱讀海的頻率,在海邊燒著漂流木。遇到颱風來臨時,也帶著學生前往海邊。看著那個浪,其實是在面對、對照自己心裡的恐懼。台灣是個海島國家,本來應該讀懂海的頻率,但台灣的孩子卻不太理解,這是相當可惜的事。

個人的心和個人的傷

當一個人在眼前,我們要聆聽對方的感知,我們與人有好幾種通道連結著。個人的內在是不斷發亮與轉變的,個人的靈魂也持續積極探尋,是我們在與世界交流並且創造。陪伴著自己的心與傷,帶著自己對於慾望的覺知,反而能帶動現場的氛圍;接納自己的害怕,或者極端一些,承認自己是「惡魔」,會創造奇蹟,我們也會意識到,其實邪惡與良善是一體兩面的。

焦慮也是相同的,我們必須去面對而非逃避。莊老師分享了一個「考試小技巧」——在考試之前必須信任自己,在台灣長大的人們,面對壓制上來的體制,永遠認為自己書讀得不夠。只要意識到自己在準備考試時,開始和書本「對話」,誠實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達到「心安」的狀態,許多事物自然而然都能吸收——每個人潛意識中都有這樣的能力。

演講的最後,莊老師帶來一段鼓與歌聲的吟唱,我們在無盡的餘韻之中,結束此次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