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5 月 15 日2023 年 5 月 15 日 NTUGITL 主講:羅禾淋副教授(南藝大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主持:張俐璇(臺大臺文所副教授) 時間:2023年05月11日(四)下午14:00-16:00地點:臺大綜合教學館401未來教室 撰稿人:蔡易澄(臺大臺文所博士生) 近年「元宇宙」話題當道,虛擬實境的浪潮刺激著文化工作者對創作的想像,相關VR影片、VR遊戲也如雨後春筍般,有著鮮明成長的趨勢。在此一浪潮下,人文工作者能藉著新媒材創作出什麼,又該留意什麼新科技可能的陷阱,便成了一大課題。此次演講邀請到南藝大的羅禾淋副教授,為我們開啟虛擬實境的多重視野。 演講一開始,羅禾淋老師首先以電影《一級玩家》為例,說明近年由臉書開發的META,很大一部分構想及源自於該電影中。在電影中,人們的現實世界充滿著戰爭、貧窮、飢餓,而虛擬實境則填補了現實中的困頓與憂愁,為人們提供了另一道出口。而在現代社會中,同樣存在著資源匱乏的問題。人們熱衷追求無窮無盡的虛擬世界,似乎不無道理。 歷史上最早的VR設備,可追朔到1957年的仿真模擬器(Sensorama),型態類似大型電子遊樂機,玩家要整個身子埋進機台中,才會感覺自己完全進入到另一個世界。而到了1968年,則有頭戴顯示器(Sutherland)的發明,是當代VR眼鏡的雛型,玩家只需配戴眼鏡式機器,即可進入虛擬實境,不過當年器材太過笨重,並未實現產品化。而羅禾琳老師也提到,近年VR技術革新,很大一部分源自智慧型手機的流行,得以將晶片、顯示器等改良。 為了達到完全沉浸的效果,VR相當重視「五感的遮斷與重建」。現階段的VR,即是以遮蔽掉人們的視覺為主。並透過視錯覺的處理,欺騙大腦,讓人誤以為自己掉入了另一個真實空間。而當代VR尚未完達到普及化,很大一部分是因為VR眼鏡無法應付每個人眼睛不同的散光、近視等狀況,該如何克服此技術,也是當代VR的挑戰之一。 而除了VR眼鏡外,未來也可能以腦機介面的形式,讓人們進入到虛擬世界裡。如同動畫《刀劍神域》,透過機器向大腦傳遞五感的訊息,讓玩家產生置身在虛擬世界的錯覺。而此種操作方式,相當類似於平常做夢的樣子。在夢境中,同樣沒有資源限制、物理自然法則,時間感也與現實世界中完全不同,比現有的VR更具吸引力,相信也會是未來的趨勢之一。 儘管VR科技拓展了人們的想像力,但相應的也帶來某些危機。羅禾琳老師提到了,韓國電視台曾用VR技術製造出已經過世的女兒,使其憂鬱症的母親可以與之重逢相會。原意本良好,是期望能藉此治癒母親的悲傷,但這背後可能隱藏許多道德問題。包括是否可能讓憂鬱症母親更加沉溺在虛擬的女兒、「復生」未經本人同意是否可以等。在新科技的發明下,也應重視其可能引發的倫理道德問題。 演講最後,羅禾淋老師介紹了幾款VR相關的遊戲與影片,諸如《Ghost Giant》、《愛情非線性》、《沖田先生的記憶劇場》。他認為,VR重視的是沉浸感,故在設計相關腳本時,可以透過情節、對話等方式,來讓玩家知道自己正在扮演什麼、正處在什麼情境之下。期望藉著本次演講,讓同學們更了解VR藝術形式的長處與特色,引發更多樣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