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楊子樵(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主持:張俐璇(臺大臺文所副教授)
時間:2022年11月22日(二)下午15:30-17:20
地點:臺大臺文所會議室

撰稿人:蔡易澄(臺大臺文所博士生)

近年國際局勢大變動,遠方的烏俄戰爭以及中美的緊張關係,也促使人文研究者重新思考戰爭,並重返冷戰年代,企圖從中找到一些新的可能性。本次演講邀請到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的楊子樵老師,思考視覺媒介、冷戰歷史檔案等多項議題。

楊子樵老師首先從其自身的學經歷開始談起。作為文學研究者,其到了美國攻讀東亞研究——此一區域研究被視作冷戰體制的一環,是在「了解自己,了解敵人」的概念下所誕生的學科。而他自身又受各類文化研究理論影響甚深,重視抽象理論所帶來的刺激與想像。面對冷硬的檔案史料,如何切出不同於歷史研究者的觀點,便是極為重要的事。而他所關注的,是我們該如何處理戰爭的物質與文化遺產,並且以一種新的視野,重新審視媒介與戰爭、國家的關係。

一般研究觀點,處理媒介與戰爭的關係時,會將媒介單純視為一種對戰爭、戰場的再現。但楊子樵老師認為,更重要的應該是注意到媒介內在於戰爭之中,甚至是如何構成戰爭。諸如烏克蘭戰爭的照片、網路上的奶茶聯盟迷因、經濟學人報導台海危機的封面等,這些影像如何配置物件,呈現什麼概念,都是值得注意的。並以Paul Virilio的「知覺後勤學」理論出發,梳理了視覺影像發明之初的樣態,以及其如何在戰爭時被使用。從影像槍、Nadar空中攝影、U-2偵察機到這陣子俄烏戰爭使用的無人空拍機,都可見到視覺媒介與戰爭的關係,而有了「影像即武器,觀看即武裝」的論點。楊子樵老師另以巴特勒的「戰爭的框架」出發,提醒我們要注意到這些照片本身的框架、目的,對誰展示,以及是否掩蓋了什麼,以此建立更具批判性的觀點。

楊子樵老師也分享了其研究的檔案,其部分研究關注農復會與陳燿圻所拍攝的農業紀錄片。早年農復會為了衛教、政治宣傳等各種因素,而拍攝了許多農業相關紀錄片,力圖呈現國民黨在台灣的農業改革之成功,在片中處處可見各種政治宣傳話語。而陳燿圻此一電影導演,過去被視為具有相當批判性,後因讀書會被關切,作品逐漸轉向保守。楊子樵老師卻挖出了陳燿圻在foc計畫中所拍攝的紀錄片,認為其作品中表現的緩慢,與黨國強調現代化的加速有所扞格,表現出某種前衛姿態。

最後,楊子樵老師也強調,在挖掘史料後,更重要的是能適時抽身出來,以更為宏觀的視角去理解,或者結合進抽象的理論,這是文學研究者比較擅長做到的事,亦是跨領域研究的優勢之處。期盼同學們不畏懼理論與史料,拓展新的研究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