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林靖傑(《台灣男子葉石濤》監製)
薛建軒(《台灣男子葉石濤》剪接)
主持:張俐璇(臺大臺文所副教授)
時間:2023年04月13日(四)下午14:00-16:00
地點:臺大綜合教學館401未來教室

撰稿人:蔡易澄(臺大臺文所博士生)

自2011年「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推出,作家紀錄片的形式與藝術,便開始走向另一種全新的境界。紀錄片不再只是單純的傳遞知識資訊,而是有其藝術轉化與渲染的表現方式。此次演講邀請了知名導演林靖傑,以及剪接薛建軒,一起聊聊紀錄片《台灣男子葉石濤》的背後故事。

林靖傑導演自「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一開始,便參與執導,拍攝了作家王文興《尋找背海的人》。林靖傑表示,過去的作家紀錄片,都偏向單純介紹作家的生平、作品、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性等,教育或宣傳的性質較重。但到了他這一輩的紀錄片導演,就會開始思考還有什麼可能性。而對他來說,如果一部紀錄片耗費好幾年下去拍攝,他會更希望紀錄片本身也能有其藝術價值。他想用藝術家的身分,與這些大師級作家的作品產生碰撞,去激發出更多元的想像與對話空間。

為此,如果拍攝的傳主還在世,他會將焦點鎖定在「現在進行式」,貼身拍攝作家的日常,並與作家相處很長一段時間,拍攝每一個當下。他認為,這段時光是非常珍貴的,他想記錄下作家每日作息、獨處沉思的模樣、散步的時間,這些日常都與作家的作品有緊密的關係。而對於已經不在人世的傳主,他也會花上許多時間與作家的家人朋友相處,與受訪者培養信任的關係,才有可能訪問出別人訪不出的東西。

林靖傑便提到,此次拍攝《台灣男子葉石濤》,為了解葉石濤的人際交友圈,接觸很多被主流文壇忽視的本土派作家。而他也花了很多時間,閱讀這些作家的作品,並傳簡訊給他們,分享自己閱讀的心得。後來有位作家,主動打電話過來,與他長談了一個多小時。林靖傑認為,當拍攝者與受訪者產生了交流,影像就不只是傳達資訊,而是呈現出了生命。

《台灣男子葉石濤》有著不同藝術家對於葉石濤作品的藝術轉譯,諸如現代舞、落語、舞台劇、動畫等。林靖傑自言,其實像動畫、舞台劇等藝術手法,都很常出現在同類型的紀錄片中。如何做出新意,也成了挑戰之一。而他也告訴參與轉譯的藝術家們,要拿出自己最強的一部份,與葉老的作品對話。此外,《台灣男子葉石濤》剪入藝術家們談葉老的作品,也是該片極其挑戰的部分。對有些人而言,讓這些轉譯的藝術家們現身說話,可能破壞藝術作品的純粹性。但林靖傑認為,他希望透過這樣的手法,去展現藝術家與文學家如何對話,並提供更多不同領域、世代的觀點。

而剪接師薛建軒則提到,在進行剪接工作時,會先做訪談的逐字稿,並標註可能會剪輯的重點,同時做初步的影片架構。在《台灣男子葉石濤》第一個版本中,其實非常針對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在文學史上的貢獻,不過最終的成果過於學術,只能選擇重剪。而在蒐集歷史文獻上,基於攝影原件的需求,也花費了許多心力。林靖傑也同時強調,基於視覺的直觀性,不可能發展成複雜的論文,影像與文字有各自的作用,如何審慎拿捏才是重點。

跨媒介的時代,如何將台灣文學轉譯,成了一大重要的課題與挑戰。相信唯有理解各媒材的形式、侷限與本質,方有可能有更多延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