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林福地導演(第52屆金鐘獎終身成就獎得主)
主持:黃美娥(臺大臺文所教授)
時間:2022年11月03日(四)下午13:00-15:00
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

撰稿人:許明智(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從電影到電視劇:
林福地的影視耕耘
與生態觀察

主講:林福地

主持:黃美娥

林榮三台灣文學講座

從臺語片、國語片,到電視劇的拍攝,林福地導演本身就是一部活歷史,帶領我們重返戰後影像時代的各個節點。這場演講,對於林福地導演而言,亦是人生晚年相當重要的一堂課。因此,導演爬梳記憶片段,試圖從眾多的電視劇中尋繹出一絲歷史軌跡。透過一部部電視劇的拍攝經驗,林福地導演試圖勾勒出他對於影視圈的觀察,以及這些年來所耕耘出的一方天地。

一開始,他回憶起那個拍臺語片的年代,曾日以繼夜地拍攝,卻因李翰祥導演的國聯影業有限公司興起,進而使得臺語片的觀眾減少。也因此,1964年,他選擇離開臺語片,進入李翰祥導演的公司學習技術。然而,又是什麼契機,使得他開始轉為拍攝電視劇呢?

1969年,他受邀到香港的國泰影業拍攝《我愛莎莎》一片,獲得邵氏電影公司的青睞。本來雖簽訂三年合約,但一年後因理念不合,故拍完武俠片《大內高手》之後便主動請辭。離開邵氏公司後,林福地導演依舊時常往返於港台之間,從事剪接、配音的工作。而當時中國剛發生文化大革命,使得林福地導演對於觀賞左派紀錄片產生極高熱忱,卻也因此在出國時被警備總部刁難。這段港臺間的往返拍攝,實凝聚1960年代兩岸文化與政治場域的交鋒與更迭。

而後,拍攝台灣第一部彩色電影的李嘉導演,曾邀請林福地導演回台拍戲。一開始,林福地並未馬上答應。但最後還是接受李嘉導演助理的邀請,前往華視執導人生第一部台語電視劇《錢來也》。日後,也拍了自己第一部國語電視劇《香格格》。轉換到電視劇生態圈的林福地,發現電視劇的內容多像是廣播劇,佈景則像是舞台劇的再現,仍有一些需要變革之處。於是,他將電影拍攝經驗引介至電視劇的拍攝,像是將劇本的內景多改為外景,或是用拍攝電影的十六釐米單機,打破當時以三機作業的呆板表現手法,進而創造出不同的電視劇印象,不僅打造出鮮明的個人風格,也深受許多觀眾歡迎。

接著,林福地導演開始細數幾次印象深刻的電視劇拍攝經驗。首先,他提及1982年於台視播出的《巴黎機場》,是當年國家政策下的年度大戲,內容改編自真人真事,敘述中國工程師赴法進修,卻與中共政治勢力有所衝突的故事。當時,雖規劃有八人要前往巴黎,卻不是為了拍戲,而只是要宣傳。面對這樣的規劃,林福地堅決反對,認為應該要於巴黎實景拍攝。

也因此,他堅持親自修改劇本,並搭乘三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含轉機時間)至法國,進行為期約十二天的拍攝。然而,由於台灣與法國在當時無邦交,因此無法合法拍攝,萬一碰到警察時,得請部下和警察閒聊,或是偷偷用車子拍攝,甚至與日本劇組合作協調,才能完成香榭大道、凱旋門、巴黎鐵塔等重要地標的拍攝。加上劇情內容和中共有關,因此導演描述起這部片的拍攝經歷時,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背後的政治角力。

拍完《巴黎機場》的1982年,台北發生轟動一時的李師科銀行搶案,刺激林福地導演拍攝《阿郎》,希望社會上能有更多愛心,讓受刑人能夠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亦是當年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後來甚至成為全省各監獄的教材。在導演的回憶中,他想起有位來自高雄的影迷,向導演轉達:身為流氓的自己本來要去殺人,卻因看完《阿郎》而回心轉念。那一刻,導演深刻感受到電影的力量,是超越娛樂,而能對於社會產生影響的。

也因此,當1983年他看見新聞報導新竹少年監獄的暴動時,林福地驚覺這些未成年的小孩,因不解孝道,而犯下讓父母傷心的罪行。因此,他著手攝製一部關於孝道的戲,片名原訂為《孝》,後因政府不希望用過於說教的片名,乃改名叫《星星知我心》,亦是林福地導演的代表作。這部片在當時的影響力,不僅跨境至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甚至連中國都出現許多盜版電影播放。

林福地導演笑道,當時中共政府想用《星星知我心》來證明台灣政府治理不佳,使得人民有本事生孩子,卻無法好好教育小孩。也因此,當時北京政府還想頒獎給林福地,還專門派人來邀請。雖經宋楚瑜阻止,但林福地還是想一探鐵幕下的中國,最後前往北京,與七十幾位導演一同進行為期一週的座談會。不過,即便中國政府希望他留下來在央視當節目總監,甚至給予他全國政協的官職,但林福地仍決定回到台灣,繼續他後半生的電視劇生涯。

遊走於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間的林福地,曾在華視拍攝《草地狀元》,捧紅了金城武,或是兩岸合作一同拍攝《廈門新娘》。值得注意的是,長期關注教育議題的他,在《阿郎》、《星星知我心》等引起重大迴響的電視劇後,也籌製教育三部曲,期許老師們以「愛」來教導孩子,影響了後續的「鮮師」系列影片。

而在教育三部曲當中,林福地導演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第二部《勇者的奮鬥》。當時,因內容反映花蓮秀林鄉的雛妓問題,並鼓勵國小畢業的原住民女孩,向社會家庭的坎坷命運抗爭,故電視劇上映期間,曾有秀林鄉原住民聚眾到台視丟雞蛋抗議。當時,教育部長也曾專程前往台視攝影棚慰問,並承諾國家會拯救這些小女孩,並讓孩子順利上國中讀書。最後,那些曾到台視抗議的原住民,也透過服務處的電話向台視道歉與感謝。

上述的幾部電視劇,不僅映照出林福地對於社會議題的敏感與關注,也交織出台灣影視圈與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甚或是時隱時顯的政治角力。當然,林福地的一生絕不僅只有這些,喜愛文學、音樂的他,也曾拍攝鳳飛飛音樂專輯《有鳳來儀》,或將朱自清的短篇小說《背影》轉換為四十分鐘的戲劇,或是取材自台灣小說、中國古典文學等。能有如此豐富的拍攝素材,也是源於導演小時候對於漢語、文學的涉獵。而透過文學的改編,也為影視產業注入活力。

在演講的最後,林福地導演說到:「時代在進步,如今回首自己所拍攝的戲,也會覺得自己有所不足。」不過,對於當代的我們而言,導演的電視劇生涯,其實已是一部深具啟發的電視劇──它跨越國家疆界、時間幅度,觸及廣泛的人性與社會議題,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並能和戰後臺灣影視史相互交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