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膚之親可能大家都了解,但其實是個多義詞。在最傳統的說法裡,有肌膚之親,就是指發生性關係。而較擴展的定義,是指所有跟身體有關的這個範疇,她覺得用中文替這個範疇取名有些困難;甚至在《性意思史》裡面,如果要談「性什麼」,那聲音就會不夠響亮。這個性有可能會被讀成,信或者是其他,因為「性」這個字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很頻繁。最常見的有一個說法是:身體、肉體。這兩個詞對張亦絢來說,還是很不滿意,因為「身體」一詞在使用上是有一點精神性的東西;「肉體」一詞雖然更接近大眾的語感,但大家還是會不知道在說什麼。今天想談的是介於身體跟肉體之間,一定會帶到性,但不一定以性為中心,在這麼迂迴地過程裡面,選肌膚之親,這個看起來無傷大雅的表示,比較合乎主題。但她的野心是想談一個無論是文學、文字或語言都比較碰觸不到的範圍,所以為講座想了一個類似副標題的東西,叫作「如果肉體還沒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