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平路(知名作家/林榮三台灣文學講座臺大講座作家)
主持:楊雅儒(臺大臺文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1年05月31日(一)上午10:20-12:20
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改為視訊舉行)

撰稿人:陳圓緣(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小說的起點:名女人怎麼看世界?

寫作的開端,來自於事情並不如想像中簡單。

平路開啟了小說的道路,只因為她認為這些複雜的問題,需要透過小說來深入探索。演講之初,談起她幾部小說作品,都是從女性角色出發,並試圖呈現出多重的切面。《何日君再來》,想從一個旁觀、偷窺,介乎偵探、情探員的角色去看鄧麗君,備受關注的大明星,背後有著壓力與私密的情感交織;《行道天涯》寫孫中山身後的女人——宋慶齡是抱持著怎樣的心境,如何看待國族理想與現實間的間隙,如何情愛;《百齡箋》則是描寫長壽、愛書信的宋美齡,在各種歷史的切片下,又是如何看時代下的遷變。不同女性是怎樣看世界的,平路非常好奇,她想聽見她們的聲音。

一線之隔:回歸心理層面

名女人的另一種「名」,也可以是充滿話題與爭議的,平路說起《黑水》裡頭原人物謝依涵,與當時發生的社會案件,她觀察到許多報導與鄰人,輕易地推敲細節,冠之以殺人犯、蛇蠍女的標籤,有時只是落井下石,群體抱持著獵巫的心理,卻忽略較為隱微的面向,不去思索為何事件會發生,後頭的動機、理由是什麼,只一味強調加害者多麽狠毒、兇殘且冷血。

平路一邊寫一邊想著主人翁經歷了什麼,背後的心理機制怎麼運作。她認為,被害與加害,並非決然的二分,或多或少都有著類似的心境或特質,都經歷寂寞,也曾遲疑過,我們時常會將犯人設定成冷靜謹慎的形象,但也未必,可能是慌亂之下做出的抉擇,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在必然與偶然之間,有些條件、心機與心機相勾連,編織成「因陀羅網」,重重無盡,平路以隱喻或引用,讓義與不義之間的隙縫落下,更貼近於人性的皺摺。

將心比心:小說之所以別於八卦

在分析之後,小說和八卦的差異因而突顯,八卦是踩在高處,由上而下地指著他人批判,「但小說不一樣」,平路說,「是為了將心比心」。

平路認為,作者挪去位階,貼近當事者的心理狀態,站在兩個主角之間,待在水平的位置,設身處地去思考。距離的拿捏是精巧的測量,小說家費盡心思,要呈現不同的視角,在角色之間也涉及寫作的主觀詮釋,細膩度是很重要的,無論是角色性格的描摹,或是人性上的差異,如羽毛般極其細微。

平路舉出她很愛的一本小說《白色旅店》,它將每個人比為遙遠的國度,若要抵達,得「在峭壁間闢出港灣」,必須先經歷困難,這份銳利的艱難往往是事物變遷的原因。作者得在取捨間,鑿出恰好精確的角度、刻痕,打造小說的過程中,安放她心中的懷疑、困惑,平路表示:「要真實地將不確定寫出來,真正的結論是留給讀者的」。

寫作的意義:了解過往與和解

要寫一個故事之前,平路會做足功課、投入大量時間,舉目皆充滿的那個時代的書刊,甚至細心比對每個回憶錄自我程序時的落差,只為了沈浸於當時的氛圍,以及反思每個人對真相的版本。這些故事讓她發現,每個時代都有他/她的不容易。

世代之間像是俄羅斯娃娃彼此相套,都處於新舊之間。在寫時代、女性的故事之後,平路因看到年代的背景,漸漸走進她的身世,寫了《袒露的心》,打開她的過去,學習和解,再更一步以《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叩問生命的模樣與意義,身體間存有著不同世代、時代的印痕,許多的不容易才養成現今的自我。

最後她提到,過往就像折斷的一隻百合花,經由一次次書寫回望與找回過去,將其聯繫起來,可以不斷地來過,安自己的心,也牽連著許多事物,包含讀者。透過平路的創作與思路分享,我們可以來回穿梭在不同的身影間,能感受到每個小說背景與人物,她費盡心思打造,為的是切身了解每種抉擇與心境,更能理解到作者內含其間的細膩與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