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劉克襄(著名作家)
主持:孫大川(臺大臺文所兼任副教授)
時間:2022年04月28日(四)下午15:30-17:30
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改為線上舉行)

撰稿人:陳溱儀(臺大臺文所博士生)

鹿野忠雄

臺灣山野

劉克襄主講
孫大川主持

本次演講由林榮三公益文化基金會贊助台灣文學學會,特別邀請劉克襄先生來到台大台文所孫大川老師的課堂,和同學們分享創作的經驗和心得。劉克襄先生本回演講主題為「鹿野忠雄與台灣山野」,著重探討1919年到1933年之間鹿野忠雄在台灣山林頻繁的踏查,以及這些穿行於高山林野的經驗如何造就其少年至青年時代的獨特養成。19世紀末開始由歐洲轉入日本時興的博物學熱潮,帶動了一批批熱心投入採集的「昆蟲少年」,如鹿野忠雄在十五、六歲時就已展開在日本內地長距離的踏查旅行,而足跡遠至北海道、伊豆大島、樺太半島等地。劉克襄先生特別提到,北海道大學是日本當時的昆蟲研究重鎮之一,他認為鹿野忠雄應是在北海道獲悉台灣擁有豐富且待發掘的昆蟲和林野之訊息,從而開啟了他對台灣的憧憬和緣分;1925年,鹿野忠雄考入當時甫設立的台北高等學校就讀,他在台灣山林的獨特生命經驗,也於焉展開。

劉克襄先生認為1925年到1929年在台灣山林的踏查採集是鹿野忠雄生命中第一個最青春璀璨的時期,爾後又有1931年他在玉山大縱走繼而蘊生的高山文學經典之作《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1941),乃至於1933年他對雪山山脈的生物相與地質調查慧眼獨具的調查研究。劉先生特別指出,對鹿野忠雄而言,台灣的自然生態和原住民族的部落文化讓他逐漸從一個沉浸於博物學的「昆蟲少年」,蛻變為一位專攻地質學和民族學先史學的青年學者,因此,在台灣的經驗對鹿野忠雄的研究志趣和學術視野之形塑養成,可謂影響深遠。

鹿野忠雄在台灣登山時,經常需要當地原住民和駐在所警察的協助,他對他們的情誼和感謝,除了在《山、雲與蕃人》中歷歷如繪,劉克襄先生還特別分享了一個令人會心的小故事:鹿野忠雄曾以rahoarei來為天牛命名(中文名為「酋王豔花天牛」),而rahoarei正是取自布農族抗日領柚拉荷・拉雷之名,這樣的命名無疑是紀念著鹿野忠雄對布農人的情誼以及對這位領袖的敬意。此外,劉先生也從鹿野忠雄在大武山的採集和踏查地點,推測他對當時各部落應十分熟悉,並指出這是一直以來較少被討論、而可以繼續探索的方向。

1987年劉克襄先生在公館發現了鹿野忠雄的《山、雲與蕃人》,這本書從內容到裝幀都讓當時在《自立晚報》擔任副刊主編的劉先生炫目而驚歎,進而將鹿野忠雄放在他所推出的「探險家系列」——該系列主要介紹從馬偕、巴克禮到伊能嘉矩、鳥居龍藏等台灣「探險」的先行者,而這個系列也讓劉先生與楊南郡先生結下不解之緣。楊南郡老師後來傾盡心力完成了《山、雲與蕃人》的譯註工作,劉先生非常推薦大家細細閱讀這本高山文學的經典之作,也建議將中文譯註本和日文原著相互對讀,如此應能有更深的體會和發現。

劉克襄先生本次以鹿野忠雄為主題的演講,帶著聽眾從博物學、生物學、地質學、民族學先史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探索與熱情,穿行於台灣的山林溪壑,並橫跨了將近一百年的歲月,讓我們得以看見鹿野忠雄獨特的養成以及他與台灣的山林和原住民族的關係,從而更了解其人其事以及他在台灣高山文學系譜中的典範意義。

鹿野忠雄與臺灣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