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課程表

必修:

課程名稱

課程性質

開課教師

上課時間/教室

課程內容

臺灣文學史專題討論下(3)

必修

楊雅儒

(二)789 國青324

建構臺灣文學史的工程一直在進行式中,包括:文獻史料的發掘、作家的訪談、文壇故事的流傳、史觀的呈現、以那些新的角度詮釋等,本課程希望透過若干議題的探討、作家的訪問與演講、及新出版的資料來更新或補白臺灣文學史對作者、場域、作品的理解。本課程以戰後世代與主題為主軸,除了關注既有的文學史書寫為臺灣文學年代、世代、重大事件、作品類型標舉出的議題外,也著重近年學界關注的海洋島嶼觀點、大眾文學及非虛構寫作的意義、並著重從文史工作者的訪談發掘作家尚未被注意的生命經驗、交友連結及生活場域中的故事,以便更宏觀思考文學發展過程的各種影響因素,增益臺灣文學史有更多重省與重寫的思考方向。

臺灣語言概論(3)

必修

楊秀芳

(五)234 國青324

臺灣地區除通行國語外,由於擁有多元族群,因此語言複雜,除原住民的南島語之外,還有漢語閩南方言、客家方言,以及來自大陸各省不同的漢語方言。近年因國際化及引進東南亞勞工的緣故,使臺灣地區語言更具多樣性。本課程所討論的語言,包括南島語、及閩南方言、客家方言;至於國語及使用人口較少的其他語言,不在本課程範圍之內。本課程根據人口比例來規劃三種語言的講授時間:閩南語約佔七成,客語約佔兩成,南島語約佔一成。本課程目標在增進同學對臺灣地區語言的認識,尤其注重語言源流和結構特徵兩大部分。通過對語言源流的介紹,可以了解臺灣語言在漢語及南島語中的地位;通過對結構特徵的解說,可以對臺灣語言的實質內容有進一步認識。在閩南語與客語部分,本課程目標在提升同學掌握語彙精確義涵的能力,加強同學對語言結構的清楚認識,並能從歷時角度充分了解方言與古漢語、以及方言與方言的親屬關係。在南島語部分,本課程主要介紹南島語言的重要特徵,例如南島語的數字系統、焦點系統、特殊的詞音位變化等等,帶領同學認識台灣原住民的語言。 

 

選修:

臺灣古典文學史專題(3)

選修

黃美娥

(五)789 國青324

臺灣古典文學歷經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代和戰後迄今,在現有臺灣文學的發展歷程中為時最久,具有多重豐富的文學價值與文化義涵,乃臺灣文學極為重要的範疇。不過學界對此雖加重視,但目前相關著述之介紹仍然不足,故擬透過本課程之講授,促使學生對此有所認識與掌握,俾能通盤了解臺灣古典文學史發展梗概,知悉臺灣重要古典文人、作品、文學社群、文學思潮、文獻刊物、創作發展趨勢等,並進一步與新文學史相互參照,展開研究對話,促使臺灣文學史輪廓和文學場域細節,得到較通盤性的剖析,裨益整體臺灣文學研究廣度與深度的提升。另外,也會旁及文獻考證、文資調查、故事新編等面向,說明臺灣古典文學運用在當代地方創生和知識經濟生產的資源性。本課程針對臺灣古典文學史的發展輪廓與演變歷程,選擇數個重要議題,以專題單元介紹方式作為授課角度,包括:文學史觀、文人社群、家族文學、文學報刊、文學思潮、區域文學,以及與亞洲漢文學之間的跨國研究等,裨益學生在具有臺灣古典文學知識的基礎後,能朝向更全面而深入的課題進行思考,增益強化相關研究能力。

文化理論專題討論(3)

選修

蘇碩斌

(五)789臺文所會議室

本課程依循思想史研讀20世紀在西方開展、具有左派內涵的文化理論思潮。「文化」一詞隨著現代社會的發達而趨複雜,確如Raymond Williams所稱是「當代最複雜的兩三個詞彙之一」。人類歷史上,文化至少有過「高尚的精神修養」、「精緻的藝術作品」及「獨特的生活方式」三種社會期待;所以,文化一直被期待是拯救庸俗人間的藥方──然而,待拯救的庸俗為何?藥方如何才見效?不同的文化理論、有不同的設定、也驅動不同的實踐。本課程的文化理論,特指接受馬克思早期批判異化困境思想、但又不滿馬克思後來「存在狀況決定意識」命題的幾個思想流派,主要包括:德國法蘭克福學派、英國伯明罕文化研究學派,以及符號學底蘊的法國後結構理論群。期能這些渴望「以文化解放人類」的理論助益同學思考:經濟革命是唯一的處方?何以文化才能開展力量、解放人類?

臺灣文學作家專題:張文環(3)

選修

張文薰

(四)345 國青324

本課程將以日治時代作家張文環為個案,說明「作家論」研究方法的實踐可能性與意義。本課程將以幾個具有特殊時代意義的身份:文藝組織與編輯者、翻譯者、留學生與公共論述者來觀察「創作」行為與「作家」意識在日治時代的意義。並以風俗作家、跨語世代這二個張文環常被研究者附加的概念,來探討殖民地日語作家與帝國文壇、戰後社會的關聯性。最後嘗試以「群島思維」挖掘張文環作品中超越國族的策略性地域結盟的痕跡。本課程希望能從作家的相關史料、文獻、創作、研究,來建立認知一個歷史主體的路徑,並訓練在當代描述這個歷史主體的書寫能力,以及分別從文學史、文化社會學的角度來觀看、思考「作家」角色的學術研究能力。

主體性理論選讀(3)

選修

鄭芳婷

(一)678臺文所會議室

「主體性」是當代文化研究與批判理論當中至為關鍵的著眼點。本課程擇選歐美與台灣共十餘種與「主體性」相關之論述作品,並搭配相關文化創作,期以從「主體性」出發,發展出多方觀察視角與創新研究議題。透過深度檢視國內外與「主體性」論述相關之批判理論,引導修課同學自多元角度思考主體性形構、解構與重構之當代議題,加強同學對於文化美學與社會關懷相關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以期豐富同學日後研究論文之架構。

戰後臺灣文化場域與文學生產(3)

選修

張俐璇

(二)345國青324

文化場域、文學生產,以及知識分子在其中的實踐,是當代文學研究關注的課題。台灣文學生產,深受日本、中國、美國文藝思潮的影響,而這其中,具有高度時效性的報刊活動,扮演著關鍵角色。本課程選擇戰後台灣重要報刊數種,探究文藝體制的形構、文學社群的位置,以及箇中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諸般樣態。本課程著重:一、深入瞭解報刊史料與文學研究之關係。二、掌握戰後台灣各歷史階段的文化場域複雜性。三、認識台灣文學批評與創作的生產機制。四、開展相關議題的研究視野。

跨國移動與當代臺灣文化專題(3)

選修

謝欣芩

(三)345國青324

本課程聚焦臺灣當代文學與文化中的移民與族群議題,以移入臺灣的跨國現象為主軸,身分劃分三大主題,將涵括婚姻移民、國際移工與新移民二代,介紹相關主題的文化生產與發展,閱讀跨國移動理論以及其他領域如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前行研究,佐以相關文學與影像文本進行細讀與分析,理解跨國移動與當代台灣文化生產之間的動態關係。本課程著重:一、 研讀與移民相關的文學作品與電影,並以臺灣與東南亞為觀察場域,透過比較研究的視角探究兩地的跨國移動與文化交流現象。二、藉由不同文類和媒介的比較,理解其中多元語言和文化的再現方式。三、 培養學生理論研讀與文本分析的能力,並拓展臺灣文學研究的跨國視野。

臺灣原住民族圖像與文學專題:東亞之眼(3)

選修

孫大川

(四)8910國青324

本課程著重:一.透過圖像的討論,了解在帝國眼中台灣原住民歷史被建構的歷程,並加以分析、批判。二、透過不同時代、不同外來者的文字書寫,了解圖像與文學如何交互形構台灣原住民的印象,並加以分析、批判。

專題研究:數位資料與論文寫作(1)

選修

張俐璇

(二)1國青322

數位時代的文學研究可以怎樣進行?與臺灣文史相關的博物館已建置了哪些數位資料庫?我們可以如何利用這些線上資源,更新既有研究?本課程為研究生與指導老師的討論時間。本課程採一對一方式,線上進行,包含應用數位資料,修訂研究計畫、回顧前行研究,資料分析與評論等,並於期末提出階段性成果。

通識:

中國古典文學與文藝思潮(3)

通識

黃美娥

(二)8910 新203

本課程為「趨勢教育基金會」捐贈本校所設「慶明文學講座」系列課程之一。關於課程設計,主要邀請知名學者專家,針對中國古典文學重要議題進行深度剖析講解。有鑑於中國古典文學之發展變化,不僅文學典律和文類樣貌會隨著朝代有所更迭變化,且常受到藝術、文化影響刺激,因此本課程特別重視中國古典文學與文藝思潮的交涉和互文現象,經由每週不同單元議題規劃,展開相關問題的追索考察。課程以「主題論」為講授路徑,輔以具經典性之作家個案、作品文本和文藝媒介為對象,使學生能認識中國古典文學的發展軌跡、文化思想和美感特質,貼近作家心靈世界與作品審美藝術,進以厚實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

在地酷兒文學與網路社群文化(3)

通識

鄭芳婷

(二)678 博雅305

網路社群平台作為「酷兒」(Queer)族群發展認同的重要管道,提供了彈性、多元、流動的虛擬時空。在此時空當中,挑戰主流建構價值的文學創作繁衍茂盛,經年累月後自成系譜。本課程以重點主題方式介紹當代重要酷兒理論與網路社群論述,搭配近二十年內在台灣網路社群發表或傳播的經典酷兒文學作品,深度探究作品當中所透露出來的在地酷兒認同力量。藉由深度檢視當代酷兒理論、網路社群論述與在地酷兒網路文學,引導修課同學重思文化理論、文學作品與社會議題之間的三向緊密關係,加強同學對於三者的邏輯思考、鑑賞與評論能力,並從中增進對文化社會的關懷與責任。

臺灣文學史概論(3)

通識

張俐璇

(四)678 綜401

本課程「臺灣文學史概論」以大學部同學為對象,為「臺灣研究學分學程」之重點課程,同時亦為「現代文學領域專長」之基礎能力課程,由臺灣文學研究所教師輪值。本學期將著重於「臺灣文學發展」與「報刊雜誌生產」的關係,以及今天我們經由「數位遊戲」的設計,參與臺灣文學史書寫的可能。本課程將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協助學生累積臺灣歷史知識,建立學生對於仍持續概念化的「臺灣文學」之認知,培養從「現代文學」理解臺灣與世界連動關係的方法,訓練學生對於語言文字、國族區域文化的敏銳度,以及增強將閱讀感知轉化為表現能力的技能。修習者將能掌握從事臺灣研究、現當代人文研究的基礎能力與相關歷史知識。

影像與臺灣文化(3)

通識

謝欣芩

(二)678 博雅406

本課程以主題的方式進行,透過不同的影像媒介,包括攝影、微電影、劇情片、紀錄片與Youtuber等,介紹當代臺灣文化,並聚焦觀光、歷史、文學改編與跨國移動等四大主題,讓學生理解不同媒介的特質及其如何讓臺灣被看見。本課程著重:一、培養學生視覺媒介賞析的能力,並透過影像文本的欣賞反思自我生命歷程與臺灣社會文化。二、透過照片拍攝與影像分析的報告,訓練學生實務操作與批判思考的能力,藉由小組作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臺灣現代小說選讀(3)

通識

楊雅儒

(三)345 普502

戰後臺灣小說發展至今,作品質量豐富,本課程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若干項目所延展的議題搭配相關作品閱讀分析,並探討各篇觸及的人文關懷,兼具討論其關懷議題與鑑賞藝術手法,更宜綜觀臺灣的多元文化如何經由小說呈現。本課程著重:一、分析創作者的詮釋與獨立思考及創意展現,從中體會其生命人文關懷,以及讀者自身與天人物我的關係。二、發掘作品對臺灣歷史、文化現象的關懷、想像與思考。三、理解並思考臺灣多元文化認同的課題。四、增益口語表達、文字書寫、團隊合作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