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2021年2月
【一般論文】
篇名 | 作者 |
游勝冠 | |
八木春奈 | |
黃鈺婷 |
【特稿】
篇名 | 作者 |
姜學豪 |
【演講側記】
篇名 | 作者 |
主講/荊子馨 側記/廖紹凱 |
出刊日期:2020年8月
篇名 | 作者 |
《半下流社會》、《藍與黑》的身體書寫與理想空間 | 蔣興立 |
《西夏旅館》與臺灣人悖論:「成為不是臺灣人」與「成為臺灣人」 | 林芳玫 |
駱以軍《明朝》中的科幻敘事與美學想像 | 黃宗潔 |
《廢墟臺灣》和《零地點》的書寫危機 | 古芃 |
篇名 | 作者 |
後移民時間/地理政治學:溥心畬臺灣風物之文化敘事 | 鄭文惠 |
「彈子王」與「大頭春」:臺灣少年小說的「野孩子」論述與青少年主體形構 | 吳玫瑛 |
高雄半屏山形成傳說的流傳再議 | 彭衍倫 |
在西方與東亞間擺盪――世紀之交臺灣推理文學場域的重構 | 陳國偉 |
篇名 | 作者 |
從「日常生活」到「興亞聖戰」:吳漫沙通俗小說的身體消費、地誌書寫與東亞想像 | 黃美娥 |
傾聽神諭:臺灣「宣化」鸞賦的倫理向度探析 | 梁淑媛 |
島田的孩子?東亞的萬次郎?――臺灣當代推理小說中的島田莊司系譜 | 陳國偉 |
論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底」字的語法功能與修辭效果 | 楊晉綺 |
論金門閩南語親屬稱謂詞前綴an35 的來源及相關問題 | 譚家麒 吳瑞文 |
篇名 | 作者 |
From Different Shore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Historical Writings on Taiwa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 張隆志 |
帝國底下的兩個「南方」:從西川滿與龍瑛宗的詩作看起 | 林巾力 |
殖民地文學的傷痕――論龍瑛宗《蓮霧的庭院》的禁刊問題 | 王惠珍 |
臺靜農先生詩作中的兩岸經驗 | 柯慶明 |
「文化清潔運動」與五○年代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一個詮釋架構的反思 | 蕭義玲 |
篇名 | 作者 |
「文明」的磋商:1930 年代臺灣長篇通俗小說――以徐坤泉、林煇焜作品為例 | 林姵吟 |
「故鄉」:記往與想像的敘事學――論張文環文學之梅山地區書寫 | 張文薰 |
被動員的「鄉土藝術」:黃得時與太平洋戰爭期的布袋戲改造 | 石婉舜 |
有國無家的地理想像:戰後初期臺灣小學地理教育中的家鄉與異鄉、我族與他者 | 張必瑜 |
「頑童」與「完人」:《魯冰花》與《阿輝的心》中的男童形構 | 吳玫瑛 |
越南、臺灣、法國――尹玲的人生行旅、文學創作與主體追尋 | 洪淑苓 |
篇名 | 作者 |
翻譯:神思的機遇 | 葉維廉 |
日治時期瀛社詩人王少濤的書畫活動與藝術探析 | 余美玲 |
比較南社與瀛社面對新、舊文化交鋒的抉擇與取向――兼論謝雪漁對自我認同鏡像的建構 | 吳毓琪 |
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 | 梅家玲 |
洪醒夫小說中的戲劇模式與象徵子題――一個敘事學的分析 | 謝世宗 |
篇名 | 作者 |
異夢為何同床?:中文現代詩中現代主義詩學與國族再造的糾結 | 廖咸浩 |
抒情與背叛:胡蘭成戰爭和戰後的詩學政治 | 王德威 |
《現代文學小說選集》的現代主義特色 | 郭玉雯 |
閱讀影像――論電影《半生緣》的影像美學 | 洪英雪 |
論閩南語的〔X khuã5 bãi6 le0〕 | 林英津 吳瑞文 |
臺北市公共地區三十年來語言使用的變遷――比較分析1978及2008的語言調查 | 陳淑娟 |
篇名 | 作者 |
二十世紀初期的「西洋」:《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通俗小說中的文化地景、敘事倫理與知識想像 | 黃美娥 |
試談幾個研究「東亞現代主義文學」的新框架――以臺灣為例 | 張誦聖 |
「定向疊景」時期的爆發能量――早期葉維廉詩的突破與困境 | 翁文嫻 |
獻給永恆女神的禱詞――從七等生《譚狼的書信》論藝術實踐與自我完成 | 蕭義玲 |
高雄半屏山形成傳說探源 | 彭衍綸 |
臺灣閩南語本字考證三則 | 吳瑞文 |
《荔鏡記》指示詞的語法、語義特點 | 陳麗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