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06月16日下午15:00
地點:台北長春國賓影城3樓1廳

撰稿人:陳璿安(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許卉林執導、林靖傑監製

緣起

2011年,《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將文學轉化成影像,帶到社會大眾面前。紀錄片導演之一林靖傑數年來不斷反思,能否將更多臺灣社會陌生、但同時對臺灣文壇貢獻卓著的作家,以影音被人認識。於是,由許卉林執導、林靖傑監製,耗費三年多籌備後,《台灣男子葉石濤》終於出現於大螢幕上。本次紀錄片放映由臺大臺文所張俐璇老師協助聯繫,廣邀所上師生與各界人士共同參與此場文學盛會。

葉老的白色青春

除了一般紀錄片常見的訪談形式,電影將葉石濤作品以戲劇、舞蹈、動畫等不同素材轉譯,共同交織出葉老的人生。以《紅鞋子》改編的舞蹈,由舞者輕盈、優雅的躍動起始,搭配作品原文旁白:敘事者甫欣賞完一齣名為《紅鞋子》的電影,準備就寢之際,急促的敲門聲打亂了生活的平靜。舞者踉蹌,配樂轉沉重,穿著紅鞋子的舞者被人從身後硬生生拖走。這部以葉石濤真實白色恐怖經歷為原型寫成的小說,成為理解葉老的重要路徑。1951年,葉石濤以「知匪不報」判處五年徒刑,三年後減刑出獄。此後,葉石濤長期停筆,直到1965年方才復出文壇,並發表〈台灣的鄉土文學〉。戒嚴年代,以「台灣」為題,命名「鄉土」,幾乎是遊走政治紅線。解嚴前夕,葉石濤更發表《台灣文學史綱》,開啟日後臺灣文學體制化的契機。

然而,儘管葉老大膽開啟對「鄉土」的想像,白色恐怖的陰霾從未在他身上消失。風聲鶴唳的時代,沒有人能逃脫國家的監視,更何況是曾被政權盯上之人。電影以動畫呈現無數隻眼睛緊迫盯人,被監控的恐懼如影隨形。獄中之囚走到獄外,面對的是更大的牢籠:求職被拒、稿件被退、子女被同儕惡意冷落。一旦被政權標記,便是終生無法擺脫的疤。恐懼內化為自我審查,《台灣文學史綱》一句「台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支流」,好友深知其書寫並非本意,葉石濤擺擺手,悠悠吐出:「我不想再進去一次了。」

母語的初生/聲

於是,如同電影受訪者之一賴香吟所言,葉石濤經歷了兩次寫作斷裂,一次是白色恐怖,另一次,是臺灣經歷戰前與戰後的本土作家共同時代命運:語言斷裂。電影中兩段舞台劇,唸白以台語為主調、華語為複音。台語是飾演葉老的莊益增,於書桌前喃喃自語;華語是飾演小說人物的黃采儀、葉文豪,面向觀眾的展演。一公一私,舞台上兩個不同的場景,成為葉石濤日常中語言選用的註解。儘管戰後葉老以「國語」書寫,但靈魂深處的聲音,仍是來自血液的母語。臺大歷史系周婉窈老師於映後表示,這是她記憶中,第一部以台語為主調的文學紀錄片。除了舞台劇唸白以外,片中多位受訪者,亦是以台語應答。以本土語言呈現本土文學重要先行者,這塊土地因多重殖民而斷裂的聲音,在這部紀錄片中,終能跨越時空響起。

餘音:臺灣文學該往何處去?

影片末尾,郭漢辰回憶,葉石濤曾對他說:「你走錯路啦!讀文學在臺灣是吃不飽的啊!」語畢,影廳內發出心領神會的笑聲。儘管相較前行者,這個世代已不再直面政治打壓,要如何接合歷史傷痕造成的斷裂,仍是新世代的重要課題。葉石濤説:「文學是上天給特定人降下的天譴。」臺灣文學的使徒們,在人文學科處境日益艱困的環境中,依然如唐吉軻德,奮力向風車搏鬥,撿起歷史的碎片,拼湊出島嶼的記憶。

More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