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一般紀錄片常見的訪談形式,電影將葉石濤作品以戲劇、舞蹈、動畫等不同素材轉譯,共同交織出葉老的人生。以《紅鞋子》改編的舞蹈,由舞者輕盈、優雅的躍動起始,搭配作品原文旁白:敘事者甫欣賞完一齣名為《紅鞋子》的電影,準備就寢之際,急促的敲門聲打亂了生活的平靜。舞者踉蹌,配樂轉沉重,穿著紅鞋子的舞者被人從身後硬生生拖走。這部以葉石濤真實白色恐怖經歷為原型寫成的小說,成為理解葉老的重要路徑。1951年,葉石濤以「知匪不報」判處五年徒刑,三年後減刑出獄。此後,葉石濤長期停筆,直到1965年方才復出文壇,並發表〈台灣的鄉土文學〉。戒嚴年代,以「台灣」為題,命名「鄉土」,幾乎是遊走政治紅線。解嚴前夕,葉石濤更發表《台灣文學史綱》,開啟日後臺灣文學體制化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