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題:百年迷戀──裝置藝術/A Hundred Years of Infatuation
開幕時間:2023年11月7日(二)下午13:00-14:00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7日至 11月15日
展覽地點:臺灣大學總圖書館 1F日然廳
展出藝術家:李淮(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視覺藝術系)

撰稿人:李心柔(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暖黃軌道燈照著厚重沉穩的木製展示櫃,伴著金燦封面的書本意象,鏡面映著上頭重添色彩與巧思、跨越百年的明信片,藝術家李淮的展覽「百年迷戀──裝置藝術」(A Hundred Years of Infatuation)在總圖書館日然廳正式揭開序幕。

由川流基金會贊助、臺大臺文所共同舉辦的「川流臺灣藝文季計畫」今年邀請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視覺藝術系擔任講師、也活躍於世界舞臺的藝術家李淮駐校,本展即為其駐校期間的成果展現。布展由李淮老師與臺文所同學共同完成,本所所長張文薰於致詞中特別強調,這次協作實現了駐校藝術家制度的本意,即讓同學得以看見創作從發想到實際製作,以何種形式呈現於特定公眾面前,並其如何傳播意志的過程。從駐校作家到駐校藝術家,臺文所不僅關心文學研究,也對不同的藝術型態深感興趣,期待能在此基礎上對臺灣的藝文環境做出詮釋與貢獻。文學院院長鄭毓瑜回顧計畫緣起,並介紹李淮老師於書法、裝置藝術、多媒體創作上的實績,期許本次計畫不僅在課堂深化藝術家與師生間的互動,也透過展覽中各種媒材與巧妙技藝的展現,在理解與再詮釋間帶給觀者深刻長久的感動。

李淮老師出生於中國北京,童年時期經歷文革,她自述成長經驗如何影響自身創作。當教育強調忠於一個國、一個黨、一個偉人,形成穩固的控制結構,對所謂四舊、歷史與西方事物施以限制,她作為文革後第一屆的大學生,就讀於電影學院,因而有機會接觸國外的老電影、文學。這些零散片面的經驗形成了一種對國外歪曲變形的局限性認識,卻也因為高壓控管而對外面的世界產生強烈的嚮往。

談起展覽的中文題名「百年迷戀」,李淮老師感謝文薰所長的巧思。相對於成長經驗中只被允許對國家、偉人的「戀」,此處的「戀」更是一種對於國外的、物質性的「戀」。「迷戀」一詞,更包含著自身世代從小並未見過家人擁抱親吻,對戀的概念充滿困惑,「不知道該怎麼愛」的精準描述。

整個裝置藝術包含建築、燈光、結構、家具以及觀者如何遊覽,皆為主題的一部分。李淮老師首先提及對於厚實木製展櫃的鍾愛,認為它提供了一種歷史遺產式的,關於記憶、回憶的意象。上頭陳列的是超過一世紀、極為珍貴的外國明信片,但其色彩與輪廓可能已經斑駁不清。另一個重要元素則是墨汁──墨汁對李淮老師個人而言具有強烈的象徵性,既與記憶、歷史相關,也和黨、政策文告相繫;當然也與百家姓,即老百姓的形象或社會的概念相連結。櫃中的鏡子提供了對於展品的一種變形的反射,金色龍紋的書封則與墨汁的意象相呼應。明信片的圖案有些模糊,有些透過藝術家之手重新強化,有些被其他色彩完全抹去,體現出個人的嚮往與追求。作品依據欣賞角度的不同會留意到不同焦點,整體的觀覽宛如一趟旅程,隨時間進展,既是世界性的,同時也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李淮老師談到人們對於旅遊的喜愛,往往在未曾去過的地方尋找與自己相連繫、比較熟悉的風景;這也是為何作品中依然飽含著她長期的關懷,如下頭的墨汁或許體現了個人意識中作為背景的中國的政治社會環境。

在導覽的過程中,李淮老師也特別著重於回答眾人的提問。如對於明信片上的文字,李淮老師援引當初在不懂外語的階段觀看外國電影的經驗,說明文字在其中變成一種極為表象、膚淺的圖像,更多的是作為印象式的呈現。

開幕式來到尾聲,眾人走到展覽入口,白牆上的展示空間放置畫具、瓶罐、棉花棒等創作工具,以及未被選入主要展示品的明信片。李淮老師提起本次駐校的居住空間牽引她的創作欲望,翻找抽屜尋找靈感與工具的動作令創作與生活融為一體,因而特別希望能呈現這個令她深深著迷的「過程」。在這一角,我們彷彿窺見了創作起始的瞬間,那是在一片平凡雜亂中貫穿生活與思考,開啟對話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