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撼山河 撼向世界》
影片資訊:林正盛導演|臺灣|2023|color|109mins

時間:2024年03月29日(五)下午14:30-17:00
地點: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撰稿人:施靜沂(臺大臺文所博士生)

2023年年底,陳明章紀錄片《撼山河 撼向世界》上映,這部耗時四年、斥資千萬的紀錄片由熟識多年的好友林正盛執導;透過林導的詮釋與呈現,陳明章創作〈流浪到淡水〉、〈追追追〉等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戀戀風塵》等電影配樂的音樂人生被記錄、呈現出來。根據講座引言,陳明章的音樂在臺灣文化建構的路上有其重要位置,他的音樂也非常特別,無論拍子或流行歌的小節數,常不同於我們所學的音樂理論;他演奏的月琴、吉他作品,也發出台灣土地特有的聲音。

《撼山河 撼向世界》的紀錄片與講座,不約而同從林正盛導演談論與陳明章的交情出發,兩位樓上樓下的好友,每週一次的府上「聊天」,搭電梯就能見面;少了「喝酒不開車」的顧忌,兩人長年在稀釋的威士忌酒水中打開電影、音樂、時事及人生的話匣子。

 自稱「行腳僧」的陳明章,高中開始看電影,他當時認為電影「好玩」,也常從中揣摩導演心思;決定成為音樂人之後,走遍臺灣南北鄉鎮蒐集素材,去了很多原住民部落與客家庄,尤以苗栗一帶最多。他的音樂不只融入臺灣多元族群的本土聲音,也常直白地回應社會時事與脈動。

比如〈下午的一齣戲〉這首為歌仔戲發聲,描摹雨中辛苦演出《陳三五娘》,台下卻沒觀眾之戲曲人辛酸的閩南語歌曲,是在《戀戀風塵》電影配樂出來前就寫好,但1987年才發表;同年代的禁歌〈民主阿草〉,則以抗爭、「反攻大陸準備戰爭」的歌詞,回應「國會全面改選」的社會運動。

〈伊是咱的寶貝〉則是陳明章受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之邀,為當時如火如荼的「救援雛妓運動」所寫,靈感來自看到自己5歲幼女踢被子,幫她蓋被的生活畫面。後來這首歌用於「百萬人牽手護台灣」等本土運動、社運與選舉,歷經大型活動的廣泛傳唱後變得為人所知。至於,寫入「紅色的溪水 啥物時陣才會清/善良的百姓 啥物時陣免死佇機關槍」等驚悚歌詞,祭悼基隆許醫師、新店高老師、新莊王氏三兄弟等受難者的〈祭孤魂〉一曲則攸關白色恐怖的悲劇史。

由於陳明章的音樂以獨特方式呈現臺灣社會的變遷心路,樂評人馬世芳很早就透過批判、諷諭時事的專輯《抓狂歌》認識他。馬世芳在紀錄片收錄的節目片段提到,這張專輯長得像保濟丸的盒子,收錄一位「阿伯」的歌聲,當時在校園演唱會看到他的印象是留著大鬍子、穿著拖鞋、有學生自動幫他買啤酒,當時就像「阿伯」的他其實才三十出頭……。至於曾與陳明章合作的搖滾歌手伍佰則提到,陳明章用非制式的方式做音樂,雙方最大的困難是他「沒有拍子」,跟一般唱片公司的做法不同;這種像詩一樣的音樂結構,很多時候「對不對只有他知道」。

雖然陳明章後來沒有跟伍佰合作,卻找了伍佰的團員一起製作《流浪到淡水》(1997),之中的〈流浪到淡水〉便是金門王、李炳輝演唱,以「有緣 無緣 大家來作伙/燒酒喝一杯 乎乾啦 乎乾啦」紅遍臺灣大街小巷的閩南語歌曲。原先,這張專輯交給Sony製作,後來卻因為唱片公司不看好轉給魔岩,或因當時發生白曉燕命案,社會壓力非常緊繃,所以這張以銷售5萬張的預算銷售的專輯,最後賣出72萬張。

陳明章音樂強烈的社會性及與庶民生活的連結,顯然是林正盛導演的著墨重點。映後座談中林導提到,他想透過這部紀錄片,讓年輕人更認識屬於這塊土地的聲音。越拍越進去後也越發現,很多藝術的東西都要回到自己的土地、生活去印證,才會產生更紮實的力量。因而他進一步舉例,如果過去我們的藝文界沒去發掘陳達、洪通這樣的舊時代底層人物,他們在生活裡抱著月琴到處唱歌,到花蓮、台東唱恆春的故事,在南鯤鯓的繪畫中呈現自己特殊的異想,進而影響往後的楊英風、朱銘等美術家,或許便會有所遺憾。即使是林懷民,也是從陳達與他的月琴吟唱中學到許多,才進一步產生創作的力量;藝術殿堂裡的文化底蘊也就來自這些。進一步,導演也回應音樂所同學的提問說,他對於作曲家史惟亮等人把陳達找出來,讓社會有機會認識他,心中的感謝、尊重多過於同情的感受。

關於紀錄片的製作,林導提到由於陳明章至今仍活躍於各大演出場合,片中的音樂以現場演唱為主,不太使用錄好的唱片,藉以呈現陳明章音樂「正在發生」的性質;紀錄片中的歌曲安排及其前後順序,也是循著時代脈絡,用陳明章的音樂鋪排出台灣近代史走過的路。這之中,導演也盼透過感動的方式,讓聽眾、觀眾更認識陳明章的音樂人生,及他們那一代人走過的故事,這是為什麼他不想在影片中說理,而是用音樂點到為止,如果觀眾有興趣,便會進一步深入挖掘。

面對音樂所老師的提問:陳明章走過這麼豐富的音樂人生,導演如何篩選題材?林導回覆,這部紀錄片的確有很多精彩內容沒剪進來,但取捨是必須的,因為創作最怕什麼都想講,最後什麼都沒講,所以講出感覺和力量才更重要。林導也進一步提到,片中有呈現陳明章音樂「無拍」的特質,而「無拍」其實就跟台灣傳統音樂的南管、北管、原住民吉他息息相關;此外,電影配樂也是片中想呈現的另一個重點。

編導班時期,林導及其同儕觀賞侯孝賢的《戀戀風塵》,發覺侯導呈現男主角阿遠得知女朋友嫁人的畫面時,並無使用能大大渲染情緒的音樂,而以無聲勝有聲的方式,到了空景時才讓音樂慢慢起來,進而牽動觀眾的情緒;這讓林導深深驚嘆之餘,也記下電影配樂陳明章的名字,並決定以後找他合作。後來林導才知道,原來《戀戀風塵》的音樂援用歌仔戲不斷重複的特質,迥異西方音樂,但也非常適合電影的開放式結局。

後來,林導拍攝第一部電影時找過陳明章,卻被以「打女人的故事太悲哀」拒絕,但到了《天馬茶房》,陳明章才因為認同電影內容而答應;陳明章與導演們合作的方式也很特別、很好,無論和林正盛、侯孝賢或是枝裕和工作,都不大去干預導演怎麼用他的音樂,而是根據畫面給出一堆音樂,讓導演自行定奪。

講座後半,林導除了強調文化底蘊是藝術工作者、青年們要更重視的事,也回應台文所老師的提問:影片中如何選用北投、蘇澳、淡水等具代表性之臺灣在地文化空間的畫面?林導回覆,這是因為陳明章喜歡走路,所以紀錄片一開場是走路的畫面;但在影片製作的過程中,很多都是先拍攝,剪接時再編劇、決定用什麼畫面。不過像是〈海翁〉這首歌,因為使用空拍機,一開始就計劃好要拍的畫面。這首歌由來於,陳明章從一波波的海浪中連結到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再聯想到海洋吉他的和弦,進而創作出來,所以片中便從海洋的方式進行畫面的呈現。

整體而言,《撼山河 撼向世界》不只呈現陳明章與林正盛導演那個時代的音樂故事,更是繞著台灣走,再現陳明章長年學習與吸納〈阿美情歌〉、〈蘭嶼情歌〉等原民音樂、地方性的生命旅程。近期,林導在與陳明章的工作中分配到書寫關於凱達格蘭族的歌曲歌詞,令其費了一番心思;林導也總結,陳明章長年在做的音樂傳承,包含與南管、月琴的老藝師互動、鼓勵返本開新等等,都非常值得記錄;這兩小時片長的未盡之處,也期盼研究所師生們進一步追蹤與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