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陳育萱(知名作家、彰化高中國文教師)
主持:張俐璇(臺大臺文所副教授)
時間:2021年05月27日(四)下午14:50-16:20
地點:臺大綜合教學館602教室(改為視訊舉行)

撰稿人:江炫霖(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本週由所上俐璇老師所舉辦的第二場演講:「比回憶更深的事——小說創作的疼痛與召喚」,同樣不受疫情所阻,邀請到陳育萱老師來到線上,與「戰後台灣小說」通識課的同學們相見。

目前任教於彰化高中的陳育萱老師,這次以作家身分,分享創作經驗。演講最初,她為同學們分享她闖入「小說深林」的原因,來自於《第一爐香》、《金閣寺》、《傾城之戀》這三本小說。陳育萱老師分別從它們之中感受到相異,卻又類似的毀滅感、恐怖感,以及對於世界的疏離感。也正是因此,她開始深深著迷於小說,並且開始創作。

師大國文系畢業以後,進入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就讀,是她人生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階段。這段期間,她終於體驗到和興趣相同的夥伴們一起努力的過程;同樣也從金光閃閃的東華創英所鐵三角李永平、郭強生、曾珍珍老師身上獲取大量的創作技藝。除此之外,她也提及創英所的特別之處在於,不論華文或是西方作品,他們都有所接納。同時也透過同學的發問,揭示了創作型研究比起一般文學研究,更能夠保有創意的成分,以及精細的文本分析。

接著陳育萱老師也分享道,她畢業以後因緣際會之下,經過作品的英譯以及層層的申請,順利在九月前往紐約佛蒙特擔任駐村作家。九月的楓葉所點綴的村莊為她帶來相當獨特的生活體驗,跳脫以往的生活舒適圈之外,也體驗到與外國作家交流時所摩擦出的火花。像是從作家朗讀會中,體會各國作品不同語言發音的「可聽性」;或是在小型Craft Talk的討論中,理解自己的作品經過翻譯後有所落差,將來若要出版翻譯時,必須盡可能尋找母語人士。這些種種不同的體驗,使她發覺到與過去不同的想法,似乎也成功地將過去曾經斷裂的想法重新連接起來,最後也促成《佛蒙特沒有咖哩》這部幾位參與計畫的台灣作家共同創作的散文集,為這個計畫續命。

最後,陳育萱老師以一位職業作家的角度切入作為總結,她認為當寫作成為一項職業時,那種感覺會像是旁觀者對自己的正式訪問,和自己會產生距離感。另外,作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作家,面對角色時,殘酷與慈悲的施予必須納入思考之外,也得讓自己喜歡上自己的角色與故事。同時,她也不忘為同學們提出創作途中的忠告,她說文學獎並不應該作為一名作家的終點,創作過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得獎之後,你是否能持續書寫,確立自己的書寫位置。有趣的是,老師在最後一張簡報上引用道:「你我都活在陰溝裡,但我們之中有人卻在仰望天上繁星。」她說這就是創作者所具備的能力,而寫小說對她來說也是擴張自己對世界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