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謝宇威(客家音樂創作人/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獎」)
主持:張文薰(臺大臺文所副教授兼所長)
時間:2021年05月05日(三)晚上20:45-21:35
地點:臺大藝文中心雅頌坊

撰稿人:汪卉婕(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1988年,客語作曲家林子淵發表了《細妹仔恁靚》,歡快的曲風搭配簡明的歌詞,尤其歌中屢屢重複的「細妹仔恁靚」令人印象深刻,進而變得家喻戶曉,幾乎所有台灣人都能哼上一兩句。然而,台灣最早的客家歌曲始於何時?不同時期的客家流行音樂有什麼特色?客家流行音樂在未來能走向何方?關於客家音樂,還有許多需要釐清的脈絡。

本次活動的壓軸,邀請到台灣當代客語流行音樂家——謝宇威老師來談談客家音樂。活動開始前,與會者們收到謝老師預先整理好的客家音樂發展年表,表上出現的第一個年份是1910年,台灣第一家唱片公司日蓄唱片成立。四年後,日蓄唱片邀請十五位藝人前往日本灌錄台灣最早的唱片,有趣的是,所有藝人都是客家籍。這個有趣的現象是源於人數越少的族群,為了生活之便,掌握的語言就越多。這些客家藝人熟悉臺語和日語,更會唱客家山歌、八音、北管,因而受到唱片公司的關注。

促使客家流行音樂萌芽的不只有台灣客家人或客家創作者,還包括1975年香港許氏三兄弟(許冠文、許冠英、許冠傑)的電影《天才與白痴》在亞洲掀起一番熱潮,激起台灣客家族群創作的熱枕,亦促使1977年馬來西亞歌手邱清雲與張少林將電影主題曲重新填詞,改編為現代客語歌曲《阿婆賣鹹菜》,音樂創作跨越語言與國界,形成一個相互激發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