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主持:黃美娥(臺大臺文所教授)
時間:2018年10月05日(五)下午15:30-17:30
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

撰稿人:魏亦均(臺大臺文所博士生)

「臺灣文學與知識經濟:從研究到實作」課程,為了探討或致力於如何將知識轉化成知識/經濟的實踐課題,特別安排以「田野調查與耆老訪談」為議題的課程,並邀請長年在此領域耕耘且成果斐然的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許雪姬所長,為修課與本所師生進行專題講座。

許雪姬所長針對「田野調查與耆老訪談」一講題,首先先從學術體制與規範的角度,說明何謂田野調查與耆老訪談的學術價值,並從學術研究與發展的立場,闡釋田野調查、耆老訪談對歷史研究的貢獻與局限。其後,則在此基礎上,以自身長年的田調、訪談經驗為經,《龍井林家的歷史》、《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與《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談錄》等研究成果為緯,與在座的師生分享,從書房走入鄉野的轉折、際遇與經驗。

許雪姬所長以為從研究到田調實作的過程之間,必須先細讀相關資料,繼而才能在走入田野的過程中,從中「發現歷史的問題」,甚而尋找新的研究議題。而她1988年出版的《龍井林家的歷史》等書,便是在此研究方法與歷程下,所集結而成的成果。

對此,許雪姬所長除了從「研究」的層面,說明行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與田調過程中,該如何與當地鄉土史家、文史工作者、教師彼此合作,以發揮最大成效外,許雪姬所長也特別提醒「田野倫理」的重要性。而「田野倫理」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原則是,進行口述訪談時,應該以受訪者慣用的語言作為訪談的主要語言。此外,許雪姬所長也特別提醒應注意訪談者與被訪者之間的「距離」;意即,除了必須尊重被訪者的隱私外,訪談者也要注意自身的人身安全。

講座最後,許雪姬所長以「不入田野焉得材料」、「不進行訪談無法解惑」、「謹慎使用得來的資料」與「田野、訪談失敗不必灰心」的觀點與師生互勉,並鼓勵同學若有機會,應積極參與田野調查與耆老訪談,因為這不僅能拓展自身研究視域,同時也有助於臺灣文學/歷史的深化與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