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衣若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長聘副教授)
主持:黃美娥(臺大臺文所教授)
時間:2022年12月22日(四)下午13:20-15:20
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

撰稿人:魏亦均(臺大臺文所博士候選人)

黃美娥教授本學期開設之「臺灣通俗小說跨媒介交涉研究專題」,邀請出身臺灣,而後長年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同時也是新加坡文圖學會(Text and Image Studies Society)發起人與榮譽會長的衣若芬教授,以「舊報紙,新鮮事:新加坡數位資料庫簡介與應用」為題進行專題演講。黃美娥教授期許能透過衣若芬教授豐富的新加坡經驗與文圖學理論,在延續過去課堂中以新加坡陳子謙導演之《3688想入飛飛》為中心的討論的同時,也能深化、開展同學對「跨媒介」、「交涉」與「研究」間的認識與實踐。

衣若芬教授從自身多年研究成果中所提煉出的「文圖學」,極具創見與洞見地為我們指出一種重新理解自身、文本與世界關係的途徑:「萬物皆文本,文圖學就是看世界」。那麼,我們究竟又要如何從文圖學「看」新加坡呢?衣若芬教授從絕大多數人對於新加坡的第一印象發難:為什麼新加坡是一個「嚴刑峻法」的國家?新加坡又是如何「成為」一個法治國家?對此,衣若芬教授以2009年至今,仍對新加坡與國際社會造成激烈矛盾與論辯的一樁因運毒而被判死刑的Nagaenthran K Dharmalingam為軸心,另以Chinese Newspapers in Southeast Asia、NewspaperSG、Archives Online三種不同調性與取徑的數位資料庫為經、緯,演繹如何透過「文圖學」的理論視野,如何揭示並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一件看似只是基於不同價值觀,而爭辯毒品與死刑之間的尺度究竟為何的單純/單一事件背後,新加坡人對於「毒品」想像、認知觀念轉變過程中,盤根錯節的歷史傷痕、文化記憶及其被建構的軌跡與政治意義。

在新加坡的歷史上,「毒品」究竟是如何成為現今足以撼動國本,而必須以絞刑等嚴刑峻法所禁制的對象?衣若芬教授先以收錄在Chinese Newspapers in Southeast Asia為起點,藉由全報瀏覽、泛讀的方式在《叻報》中找到〈禁菸芻言〉,而值得留意的是,此文的「菸」並非香菸/菸草而是鴉片。接著,以「鴉片」作為檢索關鍵詞的節點,披沙揀金地為我們在在NewspaperSG中,揀出刊載在《南洋商報》中的〈馬來亞鴉片史〉。從Chinese Newspapers in Southeast Asia到NewspaperSG,衣若芬教授不僅透過新加坡的資料庫為我們勾勒出新加坡/馬來亞鴉片/毒品,從一開始單向輸入與提煉、建立公賣制度,到日本殖民地時期又禁制又販賣的剝削,直至二戰後才全面禁制的歷史輪廓;同時也是在叩問,除了從戰爭國族、經濟貿易、文學再現、東西文化差異或個人衛生與醫療等觀點切入此議題外,我們究竟還能怎樣「觀看」新加坡的鴉片文化與歷史?

對此,衣若芬教授認為在文圖學的理論視野之下,與鴉片有關的廣告、檔案影像等材料,將有助於我們從舊歷史中,挖掘新的研究史料與議題。首先,關於廣告,衣若芬教授指出,引人入勝的廣告圖像與文案,不僅僅只是為了「吸引關注」,同時存在著雙向的互動:廣告一方面提供商品訊息「為消費者找商品」,另一方面則「為商品找消費者」;而在這以「文圖」為媒介基礎所觸發的消費關係與心理機制下,不僅有必要重估「文圖」為人類心理感覺結構所帶來的變異,同時提醒著我們從文圖學的角度,切入鴉片經濟與健康等研究議題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再者,衣若芬教授以Archives Online中兩張分屬1880年代與1900年代的照片為例,精僻地指出,兩張照片的構圖、佈景有著極高的相似性,且照片中的人皆「裝模作樣」地擺出各種吸食鴉片的姿態,毫無畏縮、掩藏與羞恥的神情與樣態,繼而透過這些照片中「文字沒有描述的內容」等蛛絲馬跡,嘗試指出時人或許認為吸食鴉片是一種風雅與時尚,而非墮落,更不會是惹來殺身之禍的彌天大罪的新穎觀點。而這正是在回應新加坡是如何「成為」一個法治國家的問題。

衣若芬教授從Nagaenthran K Dharmalingam運毒事件為起點,透過資料庫脈絡化新加坡毒品的歷史縱深,再以文圖學的視野重新賦予這些舊的歷史文獻、檔案,嶄新的歷史意義與研究價值。最後回到「臺灣通俗小說跨媒介交涉研究專題」課程中,黃美娥教授嘗試探討文字/文學在與不同媒介互動中,如何產生新的關係與研究議題,而衣若芬教授則從「文圖學」的理論視野將舊史料演繹出新觀點。而就在「跨媒介」與「文圖學」的不斷的交互作用之下,黃美娥教授與衣若芬教授其實也已以分進合擊地方式,為我們指出全新的史料、觀點與研究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