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寫作,顧名思義,是以文學的敘事技巧,去處理真實的歷史材料,企圖傳達關於現實世界資訊的文件,而非建立在想像力的基礎去寫作。「事實」以文學的形式,講故事的一種概念,這又稱作「創造性非虛構」,關鍵則在realities。避免同學混淆,蘇碩斌老師將非虛構寫作的「親戚」們全部介紹一遍,如報導文學、新新聞文學的起源,以及歷史小說的真實性多高,句細彌遺的說明非虛構寫作的獨特性,如何在其他名稱相似的文類中脫穎而出。報導文學寫作的手法,應用於新聞報導中,重視對話、場景、心裡描寫,大量的刻畫細節,新新聞主義對新聞的虛構情境,更是觸犯到傳統主流新聞學界的「新聞真實」之倫理守則。雖然新新聞後於腰斬,但這種寫作手法,在1980年代後開始被大幅關注,美國大學也開啟創作性寫作的課程。台灣報導文學也有淵遠的歷史,從楊逵到陳映真,以及許多報導文學獎項的成立,似乎證明報導文學之餘台灣歷史的重要程度。然而蘇碩斌慎重聲明,2010年台灣的非虛構文學,並非是報導文學的一脈相承,因為非虛構是一種「寫作裝置」,以小說佈局書寫、場景調度的手法,再加上宏觀的、現實的材料,這與報導文學關注「內容」,強調揭露被掩蓋的真實,兩者的出發點就已天差地遠。因此,在張桓溢的碩士論文中也提及,非虛構寫作,根本上已是寫作形式的新思潮,是打開事實去書寫的新視野。蘇碩斌戲稱,雖然我們堂堂正正的走在寫作的路上,但非虛構就像是一條「歷史的歧路」般,讓看似已分家的文史兩者,以有策略的方式模糊其界線,從中取得平衡點後,歷史不僅擁有了故事感,也能夠不違背「非虛構」的接近真相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