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蕭宇辰(臺灣吧執行長)
主持:楊雅儒(臺大臺文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2年03月22日(二)下午13:20-14:20
地點:臺大新生教學館404教室

撰稿人:曾士銘(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知識轉譯與內容創業:
臺灣吧經驗分享

主持:楊雅儒老師(左)、主講:蕭宇辰先生(右)
主講:蕭宇辰先生(左)、主持:楊雅儒老師(右)
主講:蕭宇辰先生(左)、主持:楊雅儒老師(右)

在「臺灣文學與古典新編」的課堂上,楊雅儒教授認為近來新媒體逐漸成為「知識交流與溝通的平台」,而「台灣吧Taiwan Bar」可謂在一片創作/轉譯者之中卓然有成。此次邀請創辦人暨營運總監蕭宇辰先生來分享「台灣吧」在當今新媒體生態裡,作為內容產業的生存策略與展望。

一、台灣吧的行動篇章:從Youtube起家之後?

蕭宇辰首先介紹「台灣吧TaiwanBar」從youtube起家,到如今已經是一間旗下有50多名正式員工的公司。隨著規模擴展,「台灣吧」目前投入各種數位行銷的產品與服務,包括「小黑熊」的品牌經營、兒童教育繪本的教材開發、各種文化活動的展示設計與行銷等等。儘管其業務包山包海,「台灣吧」仍聘雇獨立的研究員來專門把關知識生產的環節,過程中若是涉及更專業的學問,「台灣吧」也會請教該領域的專家學者。不過,蕭宇辰直言youtube頻道早已非「台灣吧」的經營重點,而像是一個名片來讓多數的群眾認識他們。事實上,「台灣吧」從不靠youtube的分潤來獲利,因為它作為「知識轉譯型頻道」的產製與傳播模式,並不完全符應youtube的分利機制,所以往往需透過其它面向的盈利來補足一支上架影片的成本。蕭宇辰以特定觀眾群的「黏著度」為例,指出Youtube頻道的經營者其實無法完整獲取觀眾「屬性分佈」的數據(如年齡、職業、性別等),因而不利當前仰賴數據來「抓住客群」的行銷工作。

二、台灣吧的生存策略:轉向「教育數位內容行銷」

那麼「台灣吧」是如何生存下來,甚至仍持續推出youtube影片?蕭宇辰說「內容行銷服務」是「台灣吧」的重要盈利項目,因為各領域的公司或機構都可能有「知識推廣」的需求,像是「雲門舞集」希望推廣舞蹈或「元大銀行」想結合金融知識來行銷,那麼「台灣吧」就能憑靠其數位內容的轉譯技術來爭取合作。甚至,youtube平台本身也曾與「台灣吧」合作,產製出符合其品牌需求的內容轉譯影片。

正因為「台灣吧」的數位內容轉譯與設計有較完善的團隊,相對便有能力來承攬「作品導向」的案子。這樣的合作案並不以「曝光度」或「社群流量」為盈利標準,而是一次性的製作契約,使得團隊能較無後顧之憂地開發各種數位轉譯的可能性。蕭宇辰在此舉2021年與故宮南院的合作案為例,這個企劃名為「南宮學院:前輩與你有約」,是以「輕小說」的概念來擬人化各種文物,如戰國時期的酒器「犧尊」就化身為「南宮學院」裡一個善於調酒的角色「犧尊學長」,進而開發漫畫、小說、IG等各種媒介形式,嘗試讓「故宮」得以接觸輕小說的讀者社群。到後來,臉書社團裡甚至湧現「讀者二創」的各種後續活動,使這些知識轉譯的成果更具擴散性。蕭宇辰認為從「內容產業」到「合作案接洽」,甚至再往前「建立IP、開發產品」雖然獲利率逐漸提高,但其實非常仰賴過程中所投注的各種時間、金錢、設計專業等成本。

三、台灣吧的未來展望:「讓台灣成為亞洲教育數位內容的燈塔」

除了與其他單位合作的「內容行銷服務」,台灣吧自身也耗費相當心力投入「教育」領域。蕭宇辰分享這幾年「台灣吧」都會固定舉辦中小學的營隊、教師的研習工作坊,或者參與國小社會科的部分數位教材,讓「知識內容轉譯」的成果直接走入教育現場。而國泰金控舉辦的「全國兒童繪畫比賽」,也因為「台灣吧」長期在教育領域的耕耘而使其獲得合作青睞,連續三年讓「黑啤」成為活動的代言人。從中,蕭宇辰進一步思考「打造全齡的教育IP」,以「小黑啤」為新的品牌形象來創造巧虎或佩佩豬以外的、根植台灣經驗的學齡前教材。而「黑啤」或「小黑啤」這樣的角色IP這幾年也開始和「旅遊產業」合作,連結「繪本」與「親子旅遊」,進一步在「知識教育」的基礎上串連各種在地化經營,如地方特色產業等等。蕭宇辰直言,他現在是以「教育數位內容產業」來定位「台灣吧」,致力於開發全齡教育的實體教材、深度旅遊、中英雙語版本的知識轉譯影音,甚至未來幾年將推出立基於「亞洲」文化脈絡的大型知識型紀錄片。

四、台灣吧的反思:文化價值與人文素養?

去年「台灣吧」曾推出一支關於女性陰道的性教育影片,意外獲得廣大迴響,蕭宇辰因而意識到台灣市場上或許正缺乏關於「性」的知識轉譯產品。「台灣吧」於是這一年投入編創全新的性教育教材,並站在「文化」與「人權」的角度來切入而非過往習以為常的衛教口吻,這也正是「台灣吧」得以介入市場的優勢:在產品設計上附加「文化價值」。 然而,儘管市場需要如此具有文化性的「內容」,但我們往往以為內容產業僅單憑創意,而忽略背後事實上更仰賴「嚴謹推理的邏輯」以及「與觀眾的連結方式」。就此而言,蕭宇辰提醒在場同學,所謂「人文素養」必須明確定義它的內涵,而不是讓這四個字成為「人文科系」自我保護的擋箭牌。究其核心,蕭宇辰認為無論是資訊吸收或對某種價值的批判,關鍵都在於必須能夠「消化」所學並「轉化」成自身觀點。

對蕭宇辰來說,任何的知識轉譯都是一種「效率問題」。所謂的「轉譯技巧」,作為某種策略性手段,目的在於讓更多「外面的人」願意踏進我們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製作端必須體認到受眾不是鐵板一塊,但卻可能共享某一個較大的標籤,而關鍵就在如何掌握並琢磨「差異中的共同」,從中推敲出足以引起受眾動機的敘事方式。蕭宇辰最後給大家的建議是「練習下標」,因為「好的標題」可以在一開始就創造出與受眾的有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