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蔡歐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講師)
主持:黃美娥(臺大臺文所教授)
時間:2018年12月07日(五)下午15:30-17:30
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

撰稿人:蘇秉晨(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臺灣文學與知識經濟課程此次邀請到西米創意設計公司的創立者蔡歐寶先生,分享他多年來的策展經驗與哲學。黃美娥老師於開場,提點在演講過程可以懷有「如果我們把臺灣文學想像成一個策展的內容」這樣的一個問題意識,期望在場同學可以迸發出更多思考。

演講一開始,蔡歐寶老師分享了這幾年策展的趨勢變化。從幾年前幾乎為靜態的展覽,到現在互動式展覽的呼聲日增,策展人往往以巧思設計,結合多媒體影像來達成互動型態的裝置。

西米設計的策展哲學,乃是企望透過將「藝術」與「技術」的邊界所創造的「魔法」,來吸引到觀眾。他認為魔術其實非常科技,常是使用技術的最尖峰者。而「說故事」也是策展的核心之一,透過想像一個情境,創造出一種空間感,讓參與者投入於魔幻邊界。蔡歐寶老師向同學提問,你/妳們認為最有空間感的作品是什麼呢?「愛麗絲夢遊仙境」、「傑克與魔豆」、「全面啟動」、「西夏旅館」、「福爾摩斯」、「糖果屋」……,這些回答有的是童話、也有電影與小說電影,可見得每個人對於空間感有其獨有的感受。蔡老師認為,最有空間感的當屬日本迪士尼的小小世界。他說,當他進到那個空間,從頭到尾都在傻笑,那是一個將世界大同實踐在小小世界的典範。這樣一個將童話世界給完全打造,讓人享受且投入於裡頭故事情節的空間裡,是他常常前往進修的地方。他有個願望是想要打造一個美妙世界,那個地方存有著全臺灣最重要的古蹟,且興奮地再道,遠程目標是想投身於打造迪士尼主題樂園的行列裡!蔡歐寶老師握拳不停講著「打造」、「打造」,視線雖是看向我們亦像是看到了那個精心創造的樂園,空間設計者的熱情滿溢,也感染了在座同學。

接著他與我們分享了之前的策展作品。在談及「臺北建城130週年」的展覽,他認為臺灣本身就是一本故事書,越來越多人去寫他。也與同學勉勵,策展是一同創造的,策展所說的那些「故事」,還需要同學繼續寫下。

在談及「西米的策展綱要」上,蔡老師向同學提問,主題、主視覺、風格、空間、展品、多媒體,你/妳認為哪個是策展人最注重的呢?他回答,就西米來說,「主視覺」與「空間」至關重要。他舉「從東三線到中山南路特展」實例說明,以「主視覺的海報」連結到「空間」所帶來的效果。並接著舉「新芳春行特展」、「大稻埕戲苑」、「臺北永遠向前」、「大覺醒時代」多個展覽中獨特多元的精心設計。其中的「客家文化遊戲特展」,即是團隊從綠野仙蹤獲得靈感,以童話的敘事讓「客家童玩」化身為拯救鳳凰花蝴蝶的冒險裝備,吸引不少民眾前往園區參觀體驗。而在「新芳春行特展」中,更是以他小時候最鍾愛的美國科幻喜劇電影「飛進未來」為元素,讓電影角色踩踏鋼琴鍵盤飛揚跳舞的場面以互動設計重現在展場中,而背景音樂則為鄧雨賢在1932年所譜的「大稻埕行進曲」。不僅圓了小時候的夢想,也是一個跨時代的結合之作。

蔡歐寶老師在最後,與我們聊到了數位策展的未來。意想不到,VR的起源竟是與文學密切相關。美國科幻作家Stanley G. Weinbaum在1935年所寫的《皮格馬利翁的眼鏡》(Pygmalion’s Spectacles),被認為是世界第一個提到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概念的小說。隨著「電腦技術特效」、「VR虛擬實境」走入展場,何謂明日的互動技術?有個回答是「個人身份辨識」,從最新一代的科技產品以人臉辨識為解鎖鍵似乎亦看出了端倪。論及藝術與技術的疆界問題上,他認為AI人工智慧正盛的今日,更是該醒覺何時該跨越?何時該適可而止?「我對科技充滿了期待,但我很怕人類真的被取代」,蔡老師語重心長說著,這是未來向策展人下的挑戰。不過,他還是帶有樂觀意味地說道,雖然載具日益變遷,人的思維方式也不一樣了。但即便是一本老書,也還是幫助人類擴充、成長的載具。未來縱然不停開展,人文、文學仍是不可抹去的基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