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蔡亦竹(實踐大學應用日文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楊雅儒(臺大臺文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2年10月04日(二)下午13:20-15:20
地點:臺大普通教室402

撰稿人:黃亮鈞(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神話中的神靈、怪談中的鬼怪,縈繞人類社會而恆恆留存。神話與怪談,存續在人類生活的意義為何?又是如何跨越臺灣、日本的海峽與疆界流傳創生?本次演講邀請到長期耕耘臺、日民俗研究的專家蔡亦竹老師,分享他對於兩地神話、怪談,乃至於社會生活的研究與觀察。

蔡亦竹老師從自己赴日本筑波大學求學的經歷談起。起初他想了解日本人及其民俗文化,反倒發現自己並不認識臺灣。回憶當時日本教授詢問自己「臺灣人是什麼?」面對這個原應輕易、卻尷尬難解的議題,蔡亦竹老師體認到必須先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先理解自我的文化,才得以進行跨越疆域的比較和研究,也才能探尋世界的模樣。當我們將神話、怪談作為主要講述對象時,呈顯的皆是人類世界觀的差異,反映人們對於生活的期待抑或恐懼。

循此,蔡亦竹老師以媽祖形象塑造為例,談及臺灣各大廟宇易和地方勢力掛鉤,展現出媽祖持槍帶砲、縱橫江湖的民間形象。接著扣連時事,舉出2016年白沙屯媽祖鑾轎遶境,迴避時陷醜聞風波的頂新集團高層;以及2022年臺南發生殺警案,城隍夜巡突改路線,衝至已逝員警服務的派出所撫慰民心。於此,蔡亦竹老師提出問題意識,為何神明會選擇迴避或更改路線?背後運作著的,是神明、人民、抑或是轎班人員的意志?

蔡亦竹老師提醒,如此的疑問並無標準答案,從事神靈、鬼怪此類的研究,自始至終都圍繞著「人」的問題運轉。信仰得以撫慰人心的意義即是在於,觀察人們是如何思考每一次事件的發生,媽祖的迴避、城隍的夜巡,彰顯的皆是現代人類社會的思考邏輯。也因此,研究民俗,是一門屬於人的研究。

由臺至日,目光放眼至日本地區的神話與信仰。日本社會存在著對於生殖器官的崇拜,具體的生殖器官隱含對於豐收和繁殖力量的渴望象徵,而如此的渴望,更可追溯至日本起源的神話傳說。建構日本歷史敘述的《古事記》一書,記載日本起源的別天津神神話傳說,在不斷繁殖傳遞之下,誕生伊邪那岐、伊邪那美兩位神祇。兩位神祇立起大柱,依照陰陽順序圍繞大柱相交合,接續生產萬物、諸島及諸神,由此建立日本國土的精神構造與傳說。

回到臺灣社會與傳說發展,蔡亦竹老師認為,故事具備安撫人心的社會作用,前提是這些故事要讓人們在某種程度上相信。臺灣人和日本人對於冥界想像的差異即在於,臺灣人想像的冥界具備政府組織的架構,從天公到土地公,階層嚴密、各司其職,我們相信如此的架構亦會有著賞善罰惡的機制,生前遭遇的所有不幸,人們死後皆能獲取平反;甚至臺灣的喪葬儀式,透過身體無痛、無病的祝福,皆暗示對於死後理想化世界的期待。

臺、日之間的信仰與傳說,又是如何交涉關係著?蔡亦竹老師舉臺南地區的日本飛虎將軍信仰為例。此處主祀神祇原為日治時期日本海軍飛行員,遭美軍擊破而墜落陣亡於現今鎮安堂廟地一帶。起初以作祟的形式出現,後反而轉為英靈的形象,當地稱之為飛虎將軍。蔡亦竹老師指出,飛虎將軍受當地祭祀,曾經歷台灣化的過程,台灣化後的第一件事情即是「抓乩」,托夢給當地人,求得神明的代言人,甚至還順應當地風俗開始「出明牌」,取信當地人。種種臺灣化的過程讓當地人接受此一日本將軍信仰,更成為臺日交流的重要橋樑,飛虎將軍信仰於臺南當地香火日盛。

最後,蔡亦竹老師表示,無論臺灣的靈異現象研究、乃至恐怖電影的產製,恐怖之處都在於人類本身,我們必須去發現每一個現象背後為何形成的主因。扣回民俗研究的基本態度,他也認為民俗存續的意義就在於,我們能夠藉由神話與怪談,呈現出屬於「自己」的形象。當我們深刻理解自身文化之時,才能帶著他者的眼光發現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