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王品涵(臺灣大學慶明文學講座博士後研究員)
主持:黃美娥(臺大臺文所教授)
時間:2022年9月29日(四)下午13:20-15:20
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

撰稿人:林裘雅(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碩士與與博士論文皆深入研究臺灣推理小說的王品涵老師,在本次演講中將為大家帶來這幾年她所觀察到的戰後臺灣推理小說發展現象。王品涵老師談到,臺灣的推理小說界如同推理小說一般,還有許多待解之謎,希冀本次演講為拋磚引玉,吸引更多人一同解開謎題。

一、 戰後各個語種作家的概況

因戰爭混亂,加上語言轉換的困難,許多臺籍作家難以持續創作,推理文類也相對受影響。臺灣本地或戰後來臺的白話文作家,都更傾向關注政局及思想,通俗小說的生產相對匱乏。以日語為主要語言之創作者有兩類狀況。臺籍新文學作家更關注未來的寫作園地是否存在,方向為何,努力翻越語言的高牆已不容易,更何況兼顧娛樂寫作項目。日籍作家則僅少數留臺。

依王品涵老師的研究,戰後初期較活躍的推理小說創作者是金關丈夫與葉步月兩位作家。金關丈夫在戰前做了《民俗台灣》,戰後獲留用。在聘用為臺灣大學教授前,他從事小說寫作,於1947年由大同書局出版,2021年才由日本出版文字較清楚的版本,戰前戰後都有作品,且都具推理小說要素。戰後出版《龍山寺の曹老人》,篇幅多為戰前創作,少數為戰後撰寫。金關丈夫是《民俗臺灣》的主要推手,照理應當對龍山寺的結構與習俗有一定的理解,但在這本小說中對空間與習俗的描寫相對缺乏,而著重在人物行動與特殊慣習上,並挑選人煙稀少的靜謐環境,市民性不太夠,著重在腦力激盪。戰後的曹老人走出龍山寺,此一跨出的行為相當有意思,似乎和殖民體系被強行破除有關。可能也對稱到當時留用臺灣的日籍學者無法隨意走動的心理狀態。

葉步月為臺北帝大醫學博士,1944年在《臺灣藝術》發表〈佝僂患者的殉情〉後,開始投入科幻與推理創作。戰後在《藝華》雜誌上發表中文推理小說〈指紋〉。1946年間出版《長生不老》與《白昼の殺人》(推理小說)都在兩個月內就再版,可知當時熱賣。《白昼の殺人》對現代的讀者來說依然是優秀的偵探作品,從情節中描寫臺灣物價通膨得知確實創作於戰後初期。

二、 戰後推理小說發表空間

1. 戰後初期(1945-1949)

王品涵老師認為,《藝華》、《回覽》及蘭記書局《高級漢文讀本》系列刊物、同人誌與書籍,為重要的戰後推理小說發表空間。《藝華》目次可見葉步月、吳濁流與江肖梅三人並置。《回覽》則為日人留用教授學者在等待分派期間,因無法自由移動因此創刊。每期由不同人主編,為手工同人誌。《高級漢文讀本》則是蘭記書局由中國上海進口的讀本,不符合殖民時代檢閱規定,因此自行出版。戰後國文課文欠缺,因此直接將《高級漢文讀本》改名《中學部高級國語讀本》。內收錄《福爾摩斯》等翻譯小說作為作為教材,文類及內容也相當多元。出版社方面則由「臺灣藝術」與「東都」執行,但文章依然稀少。

2. 1950-1960年代

a. 重要作家與作品形式

此時期的臺灣文學在黨國下形成「戰鬥文學」或「反共文藝」的熱潮,因此間諜題材盛行,也不乏有內戰經驗者的創作。王品涵老師以下三位作家:潘壽康、鄒郎與費蒙頗有意思,因此向大家介紹。

首先是潘壽康。他較著名的作品為主編《臺灣偵探奇案》(1956)。由於該刊物為早期的廉價雜誌,因此蒐集困難。他對戰後軍中文藝作家影響甚深,同時身兼譯者,編譯英法文學。相對而言,潘壽康自身的藝文創作與編輯較少被提及。王品涵老師對他的《俠義小說譯選》(1951)特別有興趣,她想知道潘壽康定義的「俠義小說」究竟為何?他的選擇標準為何?《我與女間諜》(1952)則是另一本令王品涵老師好奇的作品。若此書為潘壽康之作,就可以把間諜文學可考時間點往前推移。

第二位是鄒郎,他素有「諜戰小說之王」之稱。由於其具特工身分,及任職警備總部之經驗,加上寫作風格加上劇情緊湊,因此作品讓讀者目不暇給。1944年,鄒郎在香港開始寫作生涯,來臺後辦《文化旗》刊物以評論時事,相當愛國忠貞。其作品〈死橋〉與〈長江二號〉被李翰祥導演改編成《揚子江風雲》(1969),眾星雲集,演員亦獲得金馬獎,相當受歡迎。

第三位是費蒙,他同時身兼小說家與漫畫家,主要創作「犯罪」與「間諜」小說。費蒙生於香港,1929年遷至中國湖北,曾任間諜,成為政治犯(在香港、汪精衛政權與國民黨政權下都受牢獄之災),也教授文學。因其經歷,他對國民黨反共政策若即若離,小說中能看出此傾向,如他寫鬥智鬥勇情節時也帶出政府之不可靠。1949年,他受農復會聘為畫室主任,隨後來臺創作。在「犯罪小說」方面,主角呈現反英雄狀態,行為在法律上違法,卻能認同他在處境中所做的選擇,有點俠義概念。費蒙主要有「仇奕森系列」、《職業兇手》(1952)、「駱駝系列」與「左輪泰系列」創作。費蒙有大量作品,也曾被拍成電影、連續劇,目前卻幾乎無人研究,這是王品涵老師希望大家可以留心之處。

b. 出版狀態

1950-1960年代雖為戒嚴,但與自由地區往來密切,因此從香港輸入許多藝文作品。《警民導報》的郭雁翎來臺後說曾見過香港的專門偵探雜誌《藍皮書》與《偵探世界》,但都被取締。王品涵老師認為,當時這樣的雜誌應當因便宜且內容直白(或有腥羶色內容),因此印刷數量甚多,但因為內容審查政策,因此在某個時間點上被大量查禁。另外,當時臺灣發行「廉價雜誌」(pulp magazine),原意為「紙漿雜誌」,意指非常便宜的雜誌。其最興盛時期是1920年代的美國,在此雜誌中誕生了「冷硬派」(Hardboiled)偵探小說類型。廉價雜誌有從量變達到質變的過程,但在臺灣卻未有此一現象發生,王品涵老師覺得頗有意思。

當時出版狀況頗為複雜,有許多同名卻不同出版形式的偵探小說出版品。王品涵老師以《偵探》雜誌為例。該刊物社長為唐賢翔,初版年份不詳,只能推斷約於1959-1962年間創刊,至1988年停刊。目前讀者、發行數量及篇章從何處引來,管道從何入手都還有待討論。另外,其兄唐賢龍為《小說創作》發行人,該刊物有現在許多被歸類為純文學作家的出道作。這讓王品涵老師好奇唐家出版事業對文學界的影響。另外,「東方出版社」也是很重要的偵探小說推手。該出版社譯選了日本作家南洋一郎的《亞森‧羅蘋全集》與山中峯太郎改寫後的《福爾摩斯全集》,這兩套算是戰後推理迷的起點。

3. 1960-1970年代:單行本翻譯

此時重要的是單行本翻譯量逐漸增加,在此之前規格與來源相對較不明。在推理小說研究界中,翻譯者是相當重要的一塊,王品涵老師特別介紹姚姮這位翻譯者。姚姮雖少被提及,但至2022年臺灣所有希區考克譯本都由她翻譯,《包青天》也由她所寫。

在1966年出現了有意思的翻譯本,如仁木悅子的《貓影謀殺案》,她以該書獲得江戶川小說獎出道。1969年,「人人文庫」中有法國著名推理小說家者西默農(Georges Simenon)的《運河命案》。從這些譯本可看出,現今有許多以為後進的翻譯作品,說不定都能追溯更早的版本。且王品涵老師進一步好奇,當初選編文庫的出版人從這些小說中看到什麼?為何以「推理」和「科幻」居多?這兩種小說如果沒有現代科學對理性的崇拜作為基礎不可能出現,因此,這樣的選編文庫方式在娛樂性外,是否也帶有一種啟蒙性?

4. 1980年代:解嚴與《推理》雜誌登場

1984年,《推理》雜誌由林佛兒創刊。創刊號上排列的第一個作者是倪匡,第二個是鄭清文,還有其他譯者翻譯的文章,是豪華作家的大集合。從《推理》雜誌的作者群,我們可以提問:「臺灣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分野是否如我們過去想像的涇渭分明?」雖然現在被認定為純文學作家有被邀稿,但都爽約。林佛兒就在雜誌裡向他們闡述,推理小說不是容易的書寫的類型。在林佛兒的嚴格把關下,小說文類敘事開始出現分歧。除了創辦雜誌,他也舉辦「林佛兒推理小說獎」。

在此時期出現「遠景」、「皇冠」、「志文」等出版社推出日本、歐美推理小說的中譯本,可稱為戰後臺灣第一個翻譯小說的黃金高峰期。此時的譯作相較之前都更有水準,也出現介紹作家系譜及閱讀法的文章。

5. 1990年代:專門出版社與學校社團初現

1990年代,推理小說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現象。一是有專門出版推理小說的出版社,二是因科技、網路發展,推理小說讀者得以集結成社。推理迷們因此可以聚集,對往後的推理小說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

出版方面,出版社有系統性的引進推理小說。1992年,皇冠出版社推出「綾辻行人推理小說系列」,以作品集概念引入日本「新本格」的重要作家。同年「中國青年寫作協會」進行研討會,編輯論文集《流行天下:當代臺灣通俗文學論》,是臺灣戰後第一本以學術角度系統性討論通俗小說的作品。另一則是 1997年詹宏志在遠流出版社啟動「謀殺專門店」的出版計畫。此為系統性選書,並以歐美推理小說史觀進行導讀,因此是一個具系統性的輸入過程,得建構現在的推理史。此外,遠流出版社也經營「推理擂台」,這是網路時代推理迷的首度集結,此一平臺對我們現在的推理小說至關重要。臺灣推理小說在網路時代啟動以後,才有讀者相互交流的機會,形成社群聯動。若與科幻、奇幻、恐怖、靈異等類型小說相比,推理小說讀者相較來說有一個更加緊密,擴散性也相對較佳的傾向。

網路科技部分,還有推理小說迷自主發起的網路/實體社群,多為年輕讀者。實體部分,在1996年「臺大推理小說研究社」,這是臺灣推理社群第一個創立的學生社團。網路社群部分,1997年因BBS網路讓推理迷相聚,進而成立「密室研究會」。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事件是,1999年,第三屆時報文學獎百萬小說獎以推理小說為主要徵文對象。這雖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推理小說獎,但得獎小說與推理迷心中認定的推理小說有所扞格。從此可以看出,在當時推理小說與純文學間有很大的裂縫。但這個裂縫從何時形成?更進一步討論,當我們僅以類型,不已內容討論的時候,那所謂的「推理小說」對推理小說讀者來說究竟是什麼?「推理」作為小說,應當有什麼樣的結構?當時的推理迷們在研究會中已開始深入研究,因此推理迷們之後踏上寫作之路也絕非偶然。

6. 2000年後:網路世代大集結

2000年左右出現新一波推理熱潮。一方面是出版社對推理小說投注更多心力,另一方面則是推理小說讀者社群的自發性活動,讓社群拓展且穩固。

出版社著力處在「開設專欄」、「大量出版」、「邀請國外作家」及「辦理獎項」等四點。2000年有小知堂《野葡萄文學誌》雜誌開設「推理野葡萄」專欄,對還是大專生的推理迷來說,有機會在正式文學刊物上發表評論作品激勵很大。在這樣的培養下,開始有人步入專業化寫作之路,可說「推理野葡萄」是推理小說評論家的搖籃。2004年《達文西密碼》的熱潮,讓出版社開始投入推理小說出版。2005年,專營日本推理小說的獨步文化成立,同年美國推理小說家勞倫斯.卜洛克訪臺造成影響。此一經驗開啟臺灣出版社邀請海外推理作家來臺與讀者交流的慣例。2009年,皇冠出版與日本文藝春秋辦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這是島田莊司在臺灣真正深入擴大影響性的起點。

推理小說讀者社群方面,則是受網路媒介特性,形成跨地域的大型讀者社群,社群在自發性地辦理活動、討論,逐漸形構推理小說的文學機制。這可以追溯到幾個重要時間點。2000年,推理小說家既晴架設「恐怖的人狼城」網站從事推理小說之評論與推廣。2002年,「臺灣偵探俱樂部」在高雄中山大學成立。在2002年既晴獲得第四屆皇冠大眾小說獎以後,因其名氣相當,對推理社群造成很大鼓舞,有志於推理小說書寫者也越來越多。同年,藍霄成立「blue 的推理文學醫學院」網站,此一網站在當時相當重要,除了延續當時「推理擂台」的論壇形式外,也橫向串聯部落格。

2003年,「臺灣推理俱樂部」成立「人狼城推理小說獎」,2009年獎項改名為「臺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此更名有幾個重要的討論,一是「作者是否可修改投稿作品?」二為「是否僅限臺灣作者?」這兩個問題更深層的原因非常值得探討,當時的討論結果,到現在「臺灣推理作家協會」成立20年也沒有改變。

7. 2010s─現今:華文推理的「復興基地」

2010年到現在的推理文學界有幾個現象產生:一、就文學場域方面,因擁有成熟且數量龐大的讀者社群及文學獎機制的誕生,讓出版社願意投入推理小說市場,推理小說的能見度更高,內容也更成熟多元。二、就政治經濟環境方面,華文世界的社會運動影響推理小說的內容與書寫轉向,及華文書寫者在臺灣文學機制下較有發揮的空間。三、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影視媒體讓華文推理小說開始有了文體混雜的現象。因此,王品涵老師將這個年代的臺灣,命名為華文推理的「復興基地」。

影視作品方面,2010年BBC出品的《新世紀福爾摩斯》(Sherlock)帶起另一波推理熱潮。因該劇太受歡迎,連帶導致相關BL二創作品如雨後春筍。因為該劇讓很多創作BL小說的作家對推理小說開始產生興趣,因此產生了文類混雜的現象並影響至今。例如今年「臺灣推理作家協會」入圍首獎得主與入圍者,原本都是BL小說家。

文學場域方面,2012年「要有光出版社」推出「要有光」推理書系。若要回頭作推理小說研究的話,此書系應當很重要,因為它囊括了所有臺灣推理小說作家作品,不過品質把關相對就比較寬鬆。《天地無限》講述以為小的方式行惡或主持正義,這篇作品讓過往被批評為過於著重推理,不在乎現實的本格系推理小說有了新的面向,也讓臺灣推理小說書寫有了新的轉向。另外王品涵老師特別提及2018年的兩本翻譯作品,一是朱利安.西蒙斯(Julian Symons)的《血腥謀殺》,二是2019年的佳多山大地《通往謀殺與愉悅之路》。這兩本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是在臺灣罕見出版的歐美推理史作品。這顯示這樣的作品在臺灣擁有市場,也就是推理小說的讀者群已經到達了一定的程度。2020年《筷:怪談競演奇物語 》(臺北:獨步)也是臺灣難得一見的接力與跨國境作品。裡面有五位小說家,一位日本,兩位香港,兩位臺灣。他們以同樣的元素「筷子」寫出連貫的短篇集故事,本意是讓作家相互競爭,吸引讀者競技。

2014年臺灣發生的太陽花學運,及香港發生的雨傘革命等社會運動,對推理小說書寫者的影響相當深刻,某部分來說也影響到中國作者。中國到前幾年都還無法成立推理協會、不能成立交流平臺,只能在學校裡有小型社團,推理小說讀者的交流遇到蠻大的困難,出版的狀況也會隨著政策影響。2017年臺灣的推理小說投稿中,出現了中國作者寫文革,並且是轉型正義的再思考。馬來西亞是因為政治環境關係,因此華文出版狀況很差,不得不來臺灣。在這些政治狀況下,臺灣有點像是華文推理小說的燈塔,華文推理小說書寫者都在臺灣發揚光大。

三、 臺灣戰後推理文學復興的再思考

王品涵老師詳實爬梳史料與提出觀察後,在講座即將結束之際向各位提問。首先是,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成立與否,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脈絡下,經歷什麼樣的階段才出現?二則是,推理小說與科幻、羅曼史、武俠、輕小說、驚悚與靈異等類型文類的差異在何處?另外,當一個外來的文類,也就是類型小說要在臺灣紮根的時候,它所必需的條件究竟是什麼?除了翻譯文本,我們也需要理論的介紹、操作與應用。

推理小說走到現在已形成大致熱潮,這與其生態圈建立很有關係。本次王品涵老師爬梳戰後推理文學的發展,可見從初期個人努力,到如今整個文學社群的成熟其實非常不容易,且尚有許多待研究之處。王品涵老師期待有志者能夠一起研究,讓推理小說的精妙被更多人知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