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林福地導演(第52屆金鐘獎終身成就獎得主)
主持:林鶴宜(臺大戲劇學系教授)
時間:2022年10月07日(五)下午15:30-17:20
地點:臺大戲劇系館108階梯教室

撰稿人:簡韋樵(臺大戲劇所碩士生)

如何用鏡頭說故事?——電影和電視導演學

主講:林福地

主持:林鶴宜

美術出身,話劇背景

曾拍過百部影視,榮獲電視金鐘獎的最高殊榮的終身成就獎,高齡88歲依舊在電視圈工作的國寶級導演,林福地,蒞臨台灣大學戲劇系的講演教室,為學生們指導「如何用鏡頭說故事?——電影和電視導演學」。首先,林福地談論起小時候總是跟著大人身後,進到戲院觀賞電影,當時票價是3毛5,當時的電影還是被稱為「活動寫真」(會移動的相片)的年代,亦是小時候僅少的消遣、娛樂,也留下對「戲劇」最初淺的印象。二二八事變後,為遠避爭端,於是林福地從嘉義的小學畢業後,跟隨著大哥林份輾轉至台東,並在往後就讀台東師專(台東大學的前身),再轉學至台南師專(台南大學的前身)美術科,還擔任校內的話劇團團長,從此開啟他的藝術創作才華,激發了對構圖、場景與整體的畫面美術等美學設計,產生細膩及具有藝術性的想像力。慢慢地從化妝、燈光、攝影助理;再進入到創作層面,學會怎麼編劇,擔任副導演,直到28歲首次執導台語電影《十二星象》(1962),爾後又拍攝史上第一部台語彩色片《夕陽紅》(1964)。

每一種鏡頭,每一種語境

林福地從對美的敏銳,文學的素養,做話劇的經驗,以及美術和教育的背景,使他充分展現如何當一位懂得說故事、懂得銘刻人性的電影導演,幾乎每部片都是當時的票房保證。尤其他為學生們介紹「鏡頭」,從遠、近到長鏡頭之運用及切換,何以清楚地詮釋劇情、刻畫人物深切的情感,並透過鏡頭「傾訴」、蒙太奇的敘事,不突兀、不強迫地讓觀眾隨著鏡頭跳躍徜徉於故事的境地。

林福地舉例法國導演克勞德·雷路許(Claude Lelouch)的愛情電影《男歡女愛》(Un homme et une femme,1966),以及由市川昆(Kon Ichikawa)為1964年東京奧運會執導的紀錄片《東京奧運1964》(東京オリンピック,1965),兩部透過焦距較長、適合調遠、具有紀實性等等屬性的「長鏡頭」,前者在氤氳的調色與柔焦的鏡頭下展現的唯美歡愛氛圍;後者雖然被當時日本民眾認為缺少電視轉播的激烈感及歌頌情懷,但市川昆卻捕捉了運動員真實受訓、比賽與挫敗的模樣,並挖掘人性潛在、不為他人知曉的質地及情緒,掌握生命的寬度。原來,從鏡頭的選擇與斟酌到分鏡(storyboard)的設計與構成,便足以影響故事的形成及觀點。美術專業出身的林福地,不管是使用600至1000顆鏡頭的文藝片,或是2000至3000顆不等的武俠片,開拍之前他靠著自己想像而繪畫出來,因而能在一天內拍攝出50至60顆鏡頭,幾乎10幾天就能完成一部耗時100分鐘的電影,可說是台灣效率極高的影視導演,令人欽佩。他不僅想透過電影去感動他人,還不忘自己曾是教育者身分,冀望以戲劇代替說教,傳達出美和善的意念。

當好導演,先從「數鏡頭」開始

當林福地介紹完自身的經歷、鏡頭的語言建構之餘,他特別叮嚀在座學子好好注意一場戲有「多少鏡頭」、「為什麼導演會用這幾顆鏡頭來敘事事件或情感」,以及林福地不斷提到黑澤明導演的「人道主義」精神,是何以透過如此細膩的鏡頭畫面去打造,如1965年作品《紅鬍子》(赤ひげ),導演為了打造窮苦落後的山莊實景,請了大約百位無家者(homeless)免費居住,並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移動與生活,直到半年後,街道、井口與房屋逐漸破舊,顯現小鎮的骯髒感,黑澤民才願意開拍。而李安《臥虎藏龍》的鏡頭感則拍出中國武俠小說的「真實味」,甚至讓林福地認為甚至勝過胡金銓的武俠美學風格,即便李安曾說過胡金銓電影植根於他的美學。

多去比較、多看不同種類電影,還要多注意「鏡頭」之變,便能夠悟出鏡頭是怎麼說話,體會導演功力的深淺。最後林福地道出自己年輕時只能夠過模仿老電影或前輩來學習怎麼當一位導演,期許現代想從影的年輕人懂得創造機會,利用各種資源扎實地訓練,成為會用鏡頭說故事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