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許多本土作家還未受到重視,多數人並不了解他們的重要性,但向陽老師卻相當有遠見,將這些作家寄來的手稿保存了下來。特別是經歷跨語世代的本土作家,因為歷經政權與的語言轉換,淡出主流的視野,但其實他們過去在美學與理論的發展相當成熟,更當被重視才是。譬如黃得時早在1942年就開始構築台灣文學運動史,又在1954年撰寫台灣新文學運動的概況,可謂是建構台灣文學史的前行者。又如郭水潭在1930年代,作為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的成員,以台南鹽分地帶的地方性觀點,構築以台灣為主體的思維。又或者楊熾昌在1930年代發展超現實主義,成為台灣新詩早開的現代主義花朵。向陽老師更提示,其實楊熾昌在戰後的報人事業,以及在文化與政治的評論,更是大家值得留意的面向。在此次講題的文人作家中,胡品清算是當年已相當有份量的翻譯家。胡品清長年翻譯法國文學,並在文化大學任教,同時寫得一手好散文。向陽老師回憶起當年讀大學時,就因華岡詩社而認識胡品清,對她浪漫率直的風格頗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