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林建享(知名導演)
主持:楊雅儒(臺大臺文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27日(五)上午9:10-12:10
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

撰稿人:周子謙(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人」與「田野」

「田」與「野」,田野調查者不僅是尋找尚未開拓的研究面向,也透過回顧前人的成果,發掘新的觀點與切入點;或順著時間的推移有著新的變化,開發出與有別於過去的調查空間。做田野,就是把「人」回歸到最根本的角色,人與大自然放置在同一個基準點上,以平等與謙虛的態度來面對這片廣袤的土地。林建享導演強調這種「人」與「物種」的關係,提出了關於「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 的概念。由全新世進入到人類世,雖然這個說法引起了不少爭議,但背後揭示的卻是一種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所帶來的、不可逆的破壞。今年北美館的「臺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就是「考量現今的我們因生態問題而嚴重對立,對這個世界或星球的認知多所分歧」,於是邀請了來自二十多個國家、橫跨不同領域的學者,透過互相激發與碰撞,讓觀展者重新思考、定義我們所居住的土地。[1]

[1] 參考自北美館官網的介紹。

林建享導演對土地的關心涵蓋了文化、歷史與社會變遷等眾多面向:從對原住民文化的踏查,一直到紀錄社會運動與時代變遷、探討人類與生態環境、關懷弱勢群體等,導演透過攝影機,把不同面貌的文化與社會狀況帶到觀眾的眼前。1989年,導演為拍攝紀錄片《蘭嶼觀點》第一次踏足蘭嶼,與友人共組「多面向藝術工作室」後,十年間又陸續拍攝了《阿美族海祭》、《排灣人撒古流》、《阿里山鄒族的文化與生態保育》等多部紀錄片,對原住民文化的關心並不只侷限於特定族群。而《鹿港反杜邦》、《九七、香港、台灣人》、《烙印灼身─愛滋病》、《狂飆的世代—台灣學運》等作品則是導演對田野踏查以外,更廣闊的、對土地上各種群體的關懷。

感官與文化意象的轉譯

從1989年「多面向藝術工作室」參與拍攝第一部關於原住民文化的紀錄片《蘭嶼觀點》開始,林建享導演就一直與原住民的文化、傳統於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連結。導演不只隨胡台麗教授到蘭嶼拍攝,後來又常常進入不同部落進行拍攝紀錄或踏查,因此三十年間累積了不少對於部落生活的感官經驗。文化傳統與生活細節上的差異,也是值得關注的地方。譬如導演分享了與布農族人和鄒族人的相處故事,在打獵時族人的身體是如何真的融入在環境裡,與動物平行,以本能的感知與大自然共處。

蘭嶼也是導演充滿情意結的地方。從第一次拍攝達悟族的生活開始,加上與夏曼 · 藍波安為好友,導演一直紀錄、見證著著島嶼上的文化與變遷。從族人之間打招呼的方式,或是對父母的問候,可以得知倫理在達悟族中的重要性。導演分享了在蘭嶼釣鬼刀頭魚的故事:達悟族人在海上能夠憑藉著看島的影子的變化,而決定唱什麼歌;而他們只會捕獵足夠數量的魚,不會濫捕。成功捕到魚的族人會驕傲地從港口中央回來,先由有參與的族人分魚,剩下的再讓有需要的人拿去。

導演分享了自身的部落經驗,這些種種與相對「強勢」的漢人文化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如何透過鏡頭與敘事進行轉譯,讓不同文化思維的他者能夠理解背後的價值觀,促進相異文化間的交流,是讓導演一路繼續拍攝紀錄片的動力。導演認為「如何讓別的文化圈子理解」才是紀錄片的重點,他舉例如原住民的狩獵文化、某程度上就跟漢人初一十五拜拜的習俗有點類似,都是在背後擁有龐大且複雜的文化歷史背景,涉及傳統、信仰、民族性的凝聚等等,從而發展、流傳並保持至今的儀式。對獵人而言,狩獵是必須的,這是一種儀式的完成。

田野動物園

最後導演提出了一個觀點:在人類文明的急速發展下,人類為了進化而退化了。以建築來說,需要庇護原是人的本能,但是今天卻變成一種專業的操作,進化的人類反而失去了建蓋容身之所的能力。相反地,原住民文化似乎保留了某種人在本能上的精神與意志。在達悟族的觀念中,他們會用人的意識幫動物、植物建立哲學,譬如「靈」的概念。因此他們作為「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也比較細密。在進入一個與自身文化思維相異的空間時,如何應對與反思,保持互相接納、傾聽的態度,是在田野調查中值得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