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9年「多面向藝術工作室」參與拍攝第一部關於原住民文化的紀錄片《蘭嶼觀點》開始,林建享導演就一直與原住民的文化、傳統於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連結。導演不只隨胡台麗教授到蘭嶼拍攝,後來又常常進入不同部落進行拍攝紀錄或踏查,因此三十年間累積了不少對於部落生活的感官經驗。文化傳統與生活細節上的差異,也是值得關注的地方。譬如導演分享了與布農族人和鄒族人的相處故事,在打獵時族人的身體是如何真的融入在環境裡,與動物平行,以本能的感知與大自然共處。
蘭嶼也是導演充滿情意結的地方。從第一次拍攝達悟族的生活開始,加上與夏曼 · 藍波安為好友,導演一直紀錄、見證著著島嶼上的文化與變遷。從族人之間打招呼的方式,或是對父母的問候,可以得知倫理在達悟族中的重要性。導演分享了在蘭嶼釣鬼刀頭魚的故事:達悟族人在海上能夠憑藉著看島的影子的變化,而決定唱什麼歌;而他們只會捕獵足夠數量的魚,不會濫捕。成功捕到魚的族人會驕傲地從港口中央回來,先由有參與的族人分魚,剩下的再讓有需要的人拿去。
導演分享了自身的部落經驗,這些種種與相對「強勢」的漢人文化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如何透過鏡頭與敘事進行轉譯,讓不同文化思維的他者能夠理解背後的價值觀,促進相異文化間的交流,是讓導演一路繼續拍攝紀錄片的動力。導演認為「如何讓別的文化圈子理解」才是紀錄片的重點,他舉例如原住民的狩獵文化、某程度上就跟漢人初一十五拜拜的習俗有點類似,都是在背後擁有龐大且複雜的文化歷史背景,涉及傳統、信仰、民族性的凝聚等等,從而發展、流傳並保持至今的儀式。對獵人而言,狩獵是必須的,這是一種儀式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