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台中鄉下、現年35歲的林孟寰在高中時期便曾嘗試創作與「同志」相關的小說,然而其自認當時的時空環境下尚無法直接觸及到相關資訊,因此打定著大學一定要到台北來「見識」所謂「同志天堂」。時移事異,千禧年前後幾種「同志現身」的文藝策略競相湧現,包括《孽子》、《童女之舞》開始在電視劇上播映,而電影《藍色大門》、《刺青》也吸引不少關注,甚至到了近年「同志題材」走向大眾商業化以開拓BL市場。林孟寰面對前人所累積的種種藝文能量,同時立於「後同婚」的時代交岔口上,他自問(也問課堂的同學們):在看似「已經日常化」的同志身分之前、在「愛最大、相忍為同運」之後,我們還需要為了什麼樣的「同志議題」持續努力抗爭、推動公共事務?另一方面,又如何開創有別於前人的敘事角度、藝術形式以探究「同志題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