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施懿琳(成大中文系榮退教授、臺陽文史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主持:張文薰(臺大臺文所副教授兼所長)、張俐璇(臺大臺文所副教授)
時間:2023年09月12日(二)下午14:20-16:10
地點:臺大臺文所324教室

撰稿人:黃百晟(臺大臺文所博士生)

本次演講,施懿琳老師要向我們介紹她三十年來,從學院到學會的研究軌跡與心路歷程。首先施老師要仔細界定演講題目中「漢詩文」的「漢」之意義;所謂「漢字文化圈」指涉的是以漢字作為書面語的文化圈,其覆蓋區域與東亞有很大的重疊。同時施老師強調,之所以使用「漢」,便意味著其主體性在「在中國之外」。承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臺灣古典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若將臺灣文學比喻為一道長河,古典文學便作為一條支流存在。接下來,施老師便要通過自身不同階段的研究走向與生命經驗,帶我們一窺古典文學研究在臺灣的發展概況。

施老師畢業於師大國文系,高分畢業後,施老師放棄彰化的明星學校陽明國中,選擇回到位於自己家鄉的鹿港國中任教。然而,高壓的升學主義很快就勸退了施老師。離開鹿港國中的施老師,返家跟著國小老師兼攝影家的父親施純夫,到小鎮看野台戲、拍照,這段經歷加深了施老師對於故鄉的連結與情感,同時也埋下了返鄉研究的動機。後來重回學校求學的施老師,開始著手進行臺灣古典文學研究,並積極尋找同道,內心盼著一場臺灣古典文學的「鵝湖之會」。

1992年,取得博士學位的施老師應臺中縣立文化中心洪慶峰主任之邀,先後編印《臺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1993)以及《臺中縣文學發展史》(1995)。《臺中縣文學發展史》作為臺灣第一部區域文學史著作,也是首次通過田野調查來進行撰寫的文學史,讓學界深刻意識到區域文學史的研究價值。具體來說,田調所獲取的大量新出土史料,可以讓我們對詩作進行更為深入與落實的詮釋,還原出更加貼近土地的文學發展脈絡。這本書的出版,也開啟了往後許多縣市區域文學史的研究熱潮,如《彰化縣文學發展史》(施懿琳、楊翠,1997)、《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江寶釵,1998)、《臺中市文學發展史》(陳明台,1999)、《苗栗縣文學史》(莫渝、王幼華,2000)等。在這段時間之中,施老師積累了大量田野調查的經驗,奠定了往後古典文學研究的重要基礎。

1980年代「臺灣文學」開始獲得正名,90年代得以開設課程,施老師也始在那時於成功大學講授臺灣文學的相關課程。在這個階段,施老師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轉變,論文的撰寫視角從早期的民族正氣,慢慢轉向以臺灣為主體性的論述框架,與整個臺灣的學術思潮也達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往後,施老師也開始接觸「數位人文」等相關計畫,2015年「數位全臺詩」網站便結合數位工具與文學,還原臺灣詩人的社會角色與人際網絡,以此拓展臺灣古典文學研究的價值與功能。

如果可以,這輩子想要為這個國家留下什麼?面對這個頗為感性的問題,施老師的回答是:全臺詩。2001年開始,施老師承接了「《全臺詩》蒐集、整理、編輯、出版計畫」,邀請了國內多位臺灣古典文學研究者攜手合作,以地毯式搜 索的方式整理了從鄭氏、清領至日治各個階段的臺灣古典詩作品。施老師強調到,清領之前的文獻收集並不困難,直到進入日治,整個編撰工作便如同掉到泥淖之中一般。起因不只是因為日治時期的詩人眾多,更是因為大量的日治刊物在這個階段被找到,許多詩作存在多個版本,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校對、引注與辨識,最後也不得不刪減掉一些詩人。歷經眾多老師與研究者的辛勞付出,《全臺詩》直至去年已出版75冊,成果可謂十分豐碩。

《全臺詩》提供的大量史料與文獻,也催生出許多十分有意義的延伸成果,如《臺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明清篇》(2008)、《臺灣古典詩選註》(2010-2016)、《臺灣漢詩三百首》(2019)、《詩人的日常:臺灣古典詩人相關口述史》(2021)等。其中《臺灣漢詩三百首》最為特別,其預設讀者為高中以上的大眾,因此十分適合作為推廣臺灣古典文學的著作。同時,本書也結合數位工具,通過掃描書頁上的QR code即可連結上國立臺灣文學館之「文學影音館」,聆聽多首詩作的專業朗誦。2018年開始,面向兒童的「臺詩兒童繪本」也同步出版(現出版至第六冊);本書從《臺灣漢詩三百首》節錄出內容淺白、節奏明快的詩作,配合鮮明的插圖帶來生動的視聽體驗,可說是最為絢麗活潑的臺詩著作。

2015年施老師成立「臺陽文史研究學會」,企圖整合臺灣文學、歷史、語言、藝術、宗教、哲學、建築等各個面向的研究者,共同促進臺灣文史之研究、推廣與活化。施老師表示,之所以要成立學會,是希望文史研究不會受制於學院的計畫年限限制,只要「人」在,研究就可以不斷持續下去。施老師提到,臺陽文史研究學會至今已舉辦「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檔案解讀」等12場工作坊、「齋堂.漢學.女詩人:紫霞堂身心靈研習」等19場研習活動、「移動.跨界.交混:十七到二十世紀臺灣與南洋」等4場學術研討會,以及多場讀書會與講座,並發行《臺陽文史研究》、《臺陽電子報》兩種刊物、出版楊雅惠《行方不明:白色恐怖臺南案一員口述歷史》、廖振富主編《被遺忘的臺灣人:林子瑾、吳子瑜、吳燕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兩本「臺陽叢書」,足見其能量。

演講最後施老師也向在座的老師、同學們遞出橄欖枝,歡迎大家加入臺陽文史研究學會,一起為臺灣的文史研究付諸心力與行動,共同參與這場構築在夢土之上的「鵝湖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