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九色夫(心理諮商師/作家)
主持:楊雅儒(臺大臺文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2年11月29日(二)下午13:20-15:10
地點:臺大普通教室402

撰稿人:黃亮鈞(臺大臺文所碩士生)

當你知道眼前的一切都是謊言,你還會選擇相信嗎?九色夫老師以「謊言」作為本次演講的引線,勾串起鬼故事與精神疾病的關係。他自述目前正在進行 「魑魅魍魎檔案」系列續作——《魂繫府城》的故事創作,同樣以台灣文化、靈異傳說、精神疾病等多重主題串聯結合,延續「幫助鬼怪心理諮商」的故事框架。

謊言的真實與小說的虛構

九色夫老師提及,個人靈異方面的知識皆來自於一位具有陰陽眼的老師和他的靈異經驗,從此自己增添許多靈異體驗。為了讓自己「靈感」更強,九色夫老師到印度恆河浸泡聖水,看著眼前骯髒、充滿穢物的恆河,他轉頭問身旁的大師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浸泡,「你覺得人跟大小便之間有什麼區別嗎?」大師如此回應。接著九色夫老師到西藏拜訪高僧、到愛爾蘭拜訪舊宗教人士,他發現,生命在這些人的眼裡是非常脆弱的。生命的脆弱聽來輕易,卻都是在親身體驗過後才知道、才得以書寫出來。

「我所說的一切,全是騙人的。」九色夫老師敘述完自身行腳經驗和靈修體驗後,拋出一句震撼發言。隨即解釋自己身為一名小說家,就是成為一名謊言家,而人們明明清楚知道小說、神怪傳說是虛構的,為何還是選擇相信?他認為,人的認知皆是從「相信」開始的。我們相信一個事物,是因為他帶給我們成長與感受;人類之所以是靈性生物,正在於我們相信其中的價值。文化能協助我們提供人事物成長與價值,諮商師亦然。九色夫老師同時提醒,關於一整場演講的真實性與否,觀者皆保有相信與否的選項。

相信本身即是存在

心理疾病是什麼?九色夫老師接續提問。精神疾病本身就是難以診斷、主觀先行的,他舉例,一位太太到診所表示自己不舒服,卻不曉得自己不舒服的地方,只是突然覺得自己應該找一位諮商師說說話。九色夫老師點出,當一位患者想要跟你見面的時候,療程本身就已經開始了。

有趣的是,心理諮商師會依據當地文化、風氣的轉變更改診斷依據。比方過往認為黑人不想當奴隸、女人想要出門、同性戀傾向、不相信神的存在……這些現在聽來理所當然,以往都會診斷為「異常」。也因此,依據科學必須觀察、測量、重複等幾個要件,心理學算不算一門科學的議題始終在學界爭論不休,因為任何會對當事人造成影響的行為和環境的要素,都可能診斷為心理上的疾病。回到那位太太的狀況,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患始終不曉得自己的病因為何。某天她突然到診所告訴醫師,她發現自己沒問題了,整個療程得以結案為調適性的心理障礙。

九色夫老師於此體認,我們都想要以行動證明自己沒有犯錯,彷彿希臘悲劇一般,透過自己的行為證明自己的殞落。再回到關於謊言的討論,謊言就像氣球,吹得再大再美,裡頭都是空的;但如果把氣球擺放在百貨公司時,卻又能為人們帶來無比的快樂。那位自認生病的太太,是由於自己先有疾病才認為自己生病,還是先認為自己一定生病了,才持續對自己說謊呢?如同薛丁格的貓,處於存活與死亡之間,某些心理疾病,是能夠誕生於謊言之中;有些心理疾病則是只要相信,疾病本身就會存在。

心魔、靈魂小人、心房裡的爛室友和恐懼波長

心理疾病如果以宗教或是玄學的角度切入,即是所謂「心魔」的概念。設想每個人的心房像是無限的空間,你可以有好幾百位室友住在裡頭,總會有幾個很爛的人住在公寓的某個角落,他們定期繳納房租,趕也趕不走;抑或是空出空間時會陡然發現其中的空虛,趕走了又無法確保下一個會更好;又或者,心房的主人早已熟悉爛室友的狀態與存在。

九色夫老師引述孟子,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就像河川一樣匯流入海;英國哲學家則認為人出生時好似一塊白板,卻是在後天的過程裡被影響而弄髒。心理醫師則像道士般的存在,協助人們趕鬼,而心理學和玄學其實是同一門學問,心理障礙稱為心魔,消除心魔並為宗教的本質。過往人們相信,心臟負責加熱血液、腦袋負責冷卻,靈魂則幫助人們思考。於是靈魂時常和「心」的概念劃上等號,同為人類動力的來源。而人的身體作為放置心理的容器,靈魂和肉體的關係,類似日本動畫中駕駛員和機器的連結,意即所謂「靈魂小人」的概念。「靈魂小人」是心理學的專有名詞,存在於人的靈魂背後。人死之後,靈魂可以脫離身體,就是所謂鬼魂。活人與鬼魂的差異僅在於有無肉體而已。

人類的通靈能力和性癖差不多,什麼樣的人對你而言是有吸引力的,你的波長就會和那些事物有所接觸。有些人見過一次,你就可以成為終身知己;有些人你相處一輩子卻還是形同陌路,這種心有靈犀的感觸就是波長產生的差異。例如小孩子的波長比較不穩定,就可以和許多事物產生共鳴;身材瘦弱的人,相對容易吸引那些想要霸凌你的人;陽光的人,就容易吸引想要你的正向能量的人。好似交友軟體一般,我們偶爾也會對超常事物有著相同的波長。人也會在無意識、抑或恐懼害怕的狀態下發出邀請函,邀請鬼魂前來。

九色夫老師接著以家暴事件為例,有個實驗室收集數據,發現家暴受暴者容易找尋下一個有施暴傾向的人當新伴侶,背後心態可能出於補償或「下一次我一定能做得更好」的想法。又或者是,受暴者可以從和討厭的人相處,找尋自己存在的證明。這樣的情態如果不去處理,結果就會是和討厭的對象相處一輩子。上述這些檔案和資料,就成為「魑魅魍魎檔案」小說系列的雛形。

向自己許願

鬼魂為何存留人間?又為何鬼魂不能留存於人世?九色夫老師提出疑問。他表示,絕大部分文化都認為死後是有個世界要前往的。人們求助於廟宇,都是有心願希望實現;同理,會找心理醫師的人,都是為了求得心安,可能有著牽掛或遺憾——活人與鬼的煩惱,其實相似。許願這件事情,其實是將心裡的真實說出來的過程,同時意味著朝向未來、想要改變的念頭。九色夫老師提及他的小說安排中,以現代心理學方式驅趕這些「鬼魂」,正是指出心理諮商和宗教相似的本質。我們會迷路、我們也會有所遺憾,而心理諮商其實就是超渡人的工作。

心理諮商的任務是可以在一個範圍內,試圖找到一個答案,意即找尋一個驅魔的對象。對於心理醫師而言,恐懼是來自於不知道對何開火,所以心理醫師通常先問病患一個問題:你的目標是什麼?對於九色夫老師而言,人的終點僅是棺材而已,然而「目標」卻是在抵達終點之前,想要完成的那些項目,只要我們始終知道目標在哪,就能確保有個方向前進。如果發現抵達的目標不對時,那就再找一個新的目標。人生就是不斷找尋目標的過程,人心也是沒有方向的。

最後,九色夫老師表示,心理醫師向病患詢問的第一句對話,是希望當事人向自己「許願」,因為願望等同於自己的靈魂;心理醫師向病患詢問的最後一句話,是希望當事人向自己「還願」,因為你的靈魂等同你的神。個人心理的廟宇是用來保佑自己的,個人的靈魂就是廟宇裡供奉的神。心理醫師的任務,實際上就是將你心裡廟宇的神帶出來,因為人心即是鬼神。人們應該對自己多一些期待、對自己許願,自己能給予自己的,其實比起心理醫師有用許多。

上一篇
下一篇